泱泱五千年的大汉文化,好像讲经济方面的不多,除了《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再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了。因此士农工商,商业排在了最后。所以,至今国人对于经商之人还是颇有微词,什么无奸不商啦、为富不仁啦等。以至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二三十年里,不管如何,总是西风压倒东风,何也?盖因市场经济之始在西不在东也!过去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于我们而然是舶来品。
因此,也就有了,一切向西方看齐的缘故。别人打喷嚏我们流眼泪,不是感冒而是跟风,或美其名曰“时尚”。惹得到处都是“媚外、崇洋甚至走狗汉奸之类”。难道就真是如此吗?每当此时总想求证一二,当然也有点阿Q之想法。试想一下,五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政权更迭,竟无经济可言?这是这样吗?仔细搜罗还真是不少,而且与当今的形式甚至不谋而合。是举一二,以正视听。
北宋皇祐年间,范仲淹主政浙西,也就是出任(杭州市委书记)。恰逢吴中一代闹饥荒(我们暂且叫经济危机),按照以往朝廷惯例,必须赈灾放粮。但范仲淹没有完全照此执行,而是在下发米粮的同时做了两个决策。这个决策的起因是“吴人喜竟渡,好为佛事”。第一,便鼓励百姓于西湖之上划船比赛,自己亲自日日观赏于西湖,百姓扶老携幼万人空巷而游于西湖。(这一点和我们今天的黄金假日游有何区别呢?说小一点是赛龙舟,专业一点就是抓好第三产业,拉动内需)。第二,范仲淹亲自召集诸佛主持,谕之曰:“今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也就是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老百姓都饿着肚子,工钱肯定不高,你们这些寺庙可以大兴土木集中建设,即利于佛事,又救了百姓,何乐而不为!于是“诸寺工作并兴,日役千夫”。(这是不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带动相关产业呢?而且高明之处不是国家投资,而是寺庙拉动,比起今天的金融危机救市,更要技高一筹)。虽有官吏褒贬不一,但波及全国的饥荒,杭州一带没有出现百姓背井离乡饿死荒野之事。想想今天,什么凯恩斯主义、货币增发、政府举债、银根收缩等等一切,比起范仲淹老先生那可是小巫见大巫。这么一场大饥荒,赛赛龙舟,念念经就把他消于无形之中。这可是距今快1000年的事情了,看看今天这些救市高招,范老先生早已玩于股掌之间尔!
魏晋时期,东晋丞相王导善于国事。初渡江时,国库空虚,仅存数千匹丝绢,难以应对时局。王导于是与朝中大臣商议,每人制作一件丝绢单衣,穿梭于朝野之间。一时,官宦子弟社会名流纷纷仿效,造成丝绢价格暴涨,每匹竟高达一两黄金。于是王导趁机把国库丝绢出手,收获颇丰,解了燃眉之急。
同是东晋时期,宰相谢安的一个老乡辞官回乡,到谢安府上辞行。谢安问其归乡旅资可否筹措,答曰:“唯有蒲葵扇五万”。于是谢安随手拿了一把摇于手上,没几天,“士庶竞市,价遂数倍”。也就是说,士人百姓争相购买蒲葵扇,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归乡之人没几日便赚的盆满钵满。
这是何道理呢?按照德鲁克、韦尔奇的管理哲学,可能得讲上个把月时间。如果用我们现行的营销术语就是明星效应引导消费。
如此看来,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不论华尔街还是小地摊,“市”虽不同,道相通也!
古代市场经济学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