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体育强国
伦敦奥运会落幕了,中国以38金27银23铜的战绩居总奖牌第二位,报道说,这一次是中国在境外奥运赛场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成绩是最好的,也就说明是成绩,应该肯定,但是,它并不代表别的。
首先,它跟全民体育运动以及全民身体素质不沾边,中国拿金牌的项目跟全民体育运动沾边的并不多,除了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大众化一点之外,其他的拿牌运动项目与大众体育活动之间的关联度几乎为零。中国有几个人练过体操?有几个人练过射击?有几个人练过拳击、跳水\举重?
其次,三大球倒退明显。三大球(足球、篮球和排球)是中国体育的软肋,而这些体现综合素质的运动项目不翻身或者说明显的进步,难说中国体育有什么大的作为。而这一次伦敦奥运会,日本(男子和女子)和韩国(男子)的足球都取得了突破性进步。日本的女子排球也比中国表现好。
再次,田径没有起色。个别运动员曾经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结果,还没有跨过第一个栏杆就倒下了,算是到伦敦去SHOW了一番,除了男子竞走拿到一枚金牌之外,其他项目基本歉收。
那些投入巨资而没有拿到奖牌的运动项目,是继续支持还是放弃?
那些投入巨大精力的运动员、教练,因为没有获得奖牌而无法获得继续支持,或者得不到奖励,他们该选择退出还是继续?
很显然,体育界的“马态效应”已经显现,那些已经取得优秀成绩的项目,除了会得到政府的奖励,还会获得企业的赞助(广告),媒体的吹捧,民众的支持。
而那些不容易出成绩的项目,已经成为“鸡肋”,纳税人还有必要供养他们,让他们继续作为“专业运动员”吗?
中国的“举国体制”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让民间投资去主导“竞技-金牌体育”,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回到原点,可能是中国体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印度一面金牌也没有,我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把举国体制争夺金牌的投入全部用在全民的体育事业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普通人一周的运动时间达不到三个小时,除了一些人偷懒之外,缺乏运动设施是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建设足够的设施,提供足够的场地,让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参加锻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而不是盯住金牌,大肆消耗浪费纳税人的钱财。
竞技(包括奥运会比赛)体育的训练费用应该由运动员自己承担并接受企业赞助,参赛费用可以由纳税人承担。这是中国体育最应该进行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