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方面查找资料,咨询专家,没有了解到有关森林发展阶段性规律的著述、文章、观点的信息。这让我感觉到,对森林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是鲜有涉足的领域。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话题,却没有让人珍惜留恋的经典文字。本人孤陋寡闻,不知深浅,写出下面文字,以求正万方。
人类文明从森林出发,森林孕育了人类文明,支撑了人类文明。因此,在人类文明与森林发展之间构建起对应关系。我以为,当今世界,各国文明发展处在不同阶段。有些国家处在顶端,有些国家处在中断,有些国家处在低端。与此相适应,各国森林发展,也处在不同阶段。自人类文明肇始以来,从低端到高端,从古至今以至将来,从森林资源账户的收支观察,可以将森林发展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本文的“森林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森林自平衡阶段。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人类迄今的历史,大部分时间处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全部资源,森林环境是人类赖以发展的全部环境。在人类文明出现以前,地球上森林密布。森林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部物质支撑。在文明起始阶段,人类主要活动在森林之中,森林是人类活动中心。原始农业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以采集、狩猎为主,以从森林资源中获取生活消费品为主。这一阶段,森林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可以说是生产中心、经济中心。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森林资源“去中心化”过程。这一阶段,受思维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限制,人们利用森林资源的能力不超过森林资源自然修复的能力,人们利用森林资源却不构成森林资源破坏,在森林账户上表现为收支平衡,也就不形成“森林透支”,不出现“森林赤字”。这一阶段,人类文明尚处在幼年时期,文明发展几乎全部依赖森林生态、森林资源,但人类索取资源的能力不足,森林账户支出不大,森林依靠内在力量实现自然恢复、自我平衡。
第二阶段:森林透支阶段。
大约在3500年以前,农业化浪潮席卷全球,传统农业逐步发展和强大起来。栽植替代采集,饲养替代狩猎,铁器替代石器,铁木农具、人畜力、人粪尿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农耕文明勃然兴起。与森林相比,耕地生产效率更高。由此,耕地挤压森林。在气候温和中纬度地带,那些地理开阔、地势平坦的地方,人们的耕地需要超过了森林需要。人们由获取森林产品转向索取森林用地,林地被开垦为农田。耕地版图扩张,森林版图收缩。人类主要经济活动逐步转向种植、养殖,以及手工业,这时出现了集中生产、集中消费的趋势,孕育发展了村庄、城镇。由此,农田、村镇替代森林,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新的中心,森林逐步被“边缘化”。比之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更具生产效率,食物保障能力提升,因饥饿导致的疾病和死亡大量减少,人口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对动植物产品需求的再度增加。传统农业发展为满足人类对动植物产品的需要做出重大贡献,但却难以完全替代人们对森林动植物产品需要,尤其是难以替代对木材的需要。这一时期,虽然人类经济活动中心已经离开森林,但由于人口增加,对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材类产品需求旺盛,加之科技进步,生产工具改进,向森林索取产品的能力增强,并一再超过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一方面,大量森林转为耕地;另一方面,森林资源被过度索取,森林生态退化。也就是说,森林资源的支出大于森林资源收入,森林账户入不敷出,这就形成了“森林透支”,出现了“森林赤字”。“森林赤字”的积累,其后果是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林质量下降,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生态支撑力不足。截止目前,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处在过度利用森林、透支森林阶段。
中国历史悠久,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传统农业文明。中国非常幸运,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成功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度。但是,在中国创造辉煌的东亚文明过程中,也过多透支了森林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森林赤字。有研究资料表明,3000多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60%;220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6%;110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3%;60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26%;184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7%。1949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0%。只剩下了难以利用的“深山老林”。由此,经过3000年的森林透支,中国从一个多森林的国度蜕变为一个少森林的国家。这是一个文明古国的森林赤字,也是古老文明的现代绿色尴尬。
第三阶段:森林盈余阶段。
全球掀起工业化浪潮以来,人类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急速升级。森林孕育了农业(包括索取森林动植物产品的林业),农林孕育了工业,乡村孕育了城镇。工业化浪潮初起之时,工业科技优势突出,却缺少资金实力,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无不来自农林产业。随着人口增加,生产提升,对农林产品需要更加旺盛。人口进城,资金进城,耕地进城,森林进城。工商压榨农林,城镇盘剥乡村。城镇扩张,乡村萎缩。制造业替代种养业,成为新的经济主导产业;城市替代乡村成为新的经济活动中心。在地理空间利用结构上,出现了生产与消费的再集中趋势。在生产与消费结构上,农林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小。以生产农产品为主的乡村被“边缘化”,以生产林产品为主的森林被再次“边缘化”。
在工业化之初,主要是提取森林和农业资源。随着工业化深入,工业化成果逐步反哺农业、反哺森林。首先,现代生物技术在农林生产中大量应用,推动农林品种革命,新品种的光合效能大幅度提升;第二,化肥、农药、薄膜等化学工业,以及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农林装备水平提升,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更高,减轻了耕地扩张对森林的压力;第三,石油、煤炭、天然气、水能、光能、风能等利用技术进步,增加了能源供给渠道,抑制了砍伐薪炭林需求;第四,钢铁、水泥、玻璃、纤维等材料以及建筑技术进步,抑制了木材需要;第五,集中生产、集中消费,社会化服务增加,家庭化服务减少,生育观念转变,抑制了人口增长对森林产品的需要;第六,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网络化,区域优势更加突出,区域分工更加明显,森林得以休养生息。
工业化带来生产力极大跃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支撑力不足成为全球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一方面,人们要求增加物质财富供给,提高物质便利性,充分享有物质丰裕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人们也要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支撑力,充分享受自然生态带来的福祉。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富有,便越感觉森林生态支撑能力之不足,对生态支撑的需要也就越强烈。随着生态环境意识觉醒,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估森林的价值。森林,不仅具有经济功能,为人类提供了动植物产品;森林还有社会功能,为人类提供景观服务;森林更具有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服务。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所能理解的森林价值,主要是森林提供动植物产品的价值,人们肢解森林资源,以换取文明发展所需要的动植物产品。随着人类文明进步,食物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森林提供动植物产品的价值趋减,森林提供社会服务的价值趋增,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价值加速上升。到目前,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森林动植物产品的价值。至此,人们关注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森林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实现形式。总体而言,实现森林资源经济功能,向森林索取动植物产品,需要肢解森林、肢解树木,将森林“化整为零”,按照不同部位用途,满足消费者需要。因此,无节制地消费,必然导致森林无节制地被肢解、被毁坏。此所谓“乱砍滥伐”,并由此引发森林退化、森林消失,酿成生态灾难。与向森林索取动植物产品正好相反,实现森林资源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发展森林景观服务和生态服务,需要将森林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性作用。如果森林资源被肢解,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随之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森林三种功能的实现方式存在冲突。有时候,为实现经济功能需要放弃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时候,为实现生态功能、社会功能需要放弃经济功能;兼得森林三种功能,是森林发展的至高境界。
经过3000多年的森林透支,全球森林遭受严重破坏,面积锐减,质量下降,难以为继。森林提供动植物产品能力下降只是表象,只是存在问题的一小部分。深层的问题是,因为森林面积不足,质量不优,森林景观服务和森林生态服务失去了物质载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灾害性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危机,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等生态灾难都与森林面积不足、质量不优存在着密切联系。凭借森林资源,古文明勃然兴起,因古文明兴起,导致森林过度利用直至森林消失,文明发展失去森林生态支撑,反过来导致古文明毁灭。这是文明的悲哀,惨重的代价,伤痛的记忆,足以让现世的人惊醒。因此,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新时期,人类面临恢复与重建森林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已经有能力消减森林动植物产品消费,有能力恢复与重建森林,有能力实现“森林赤字”向“森林盈余”的转变,有能力转换发展方式从而避免因失去森林生态支撑导致文明毁灭的“陷阱”。恢复与重建森林,就是实现森林账户的经常性收入大于经常性支出,这是当今最大的森林政治,也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森林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恢复与重建森林,实现“森林赤字”向“森林盈余”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设立自然保护区,永久放弃索取森林动植物产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暂时放弃索取森林动植物产品,这是恢复森林生态采取的具体行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防护林生态体系,在被荒废的土地、被耕地占领的土地上重建森林、再造森林。考虑到森林植物更新周期,以及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估计中国恢复与重建森林的行动至少要持续到2030年以后。
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概需要50-100年。但是,森林恢复与重建阶段,无疑是森林发展历史大转折的阶段,是森林资源由支出大于收入转向收入大于支出的阶段,是森林帐户由“赤字”向“盈余”的阶段。目前,中国正处在这个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这个阶段性任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没有进入这个阶段,但随着生态意识觉醒,以及人类共同努力,森林支出收缩,消失速度减缓,这为全球范围恢复与重建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带来无限希望。
第四阶段:森林可持续阶段。
提升森林覆盖率是恢复与重建森林的第一项任务。地球陆地表面是一个恒定数字,国土陆地面积、区域陆地面积都是恒定数字。城镇、村庄、厂矿企业、农田,以及城乡基础设施都需要土地。即就是推行节约建设用地政策,再加上工业化后期人口减少,森林面积扩张也有局限性。从有关资料数据分析估计,全国森林覆盖率可能提高到30%左右,陕西省森林覆盖率可能提高到52%上下。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任务将在2030年前基本完成。提升森林蓄积量是恢复与重建森林的第二项任务。在森林恢复与重建期间,由于新栽植树木多,中幼林占比较大,加上森林面积扩大,森林蓄积量将会有较大增长。当森林面积扩张进入停滞期,中幼林占比减少,成熟林、过熟林占比较大时,森林蓄积量也就爬升到一个新高度。这就意味着森林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增加森林蓄积量,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提升森林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必将依赖于科学经营森林,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森林和谐发展。
科学经营森林,说到底就是在“高技术含量”条件下,兼得森林的三种功能,实现森林的多种价值,实现森林账户的收支平衡。这是森林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这个阶段,森林虽说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边缘”,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这个阶段,在人为干预之下,森林资源账户在高科技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这个阶段,建立在人们对森林发展科学认知、对森林规律科学把握的基础上。人们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自觉维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在此前提之下追索森林动植物产品。这无疑需要更多的森林发展知识、信息和技能,更先进的仪器装备,更科学的管理机制。与此相适应,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推进知识更新、装备更新,以及管理流程再造。我们所要全力推进的“现代林业”,一定是进入森林可持续阶段的林业。
早在130年前马克思就曾断言: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只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阐明了森林发展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明之前是森林,文明之后是沙漠”。这是常年在中国从事环境保护的日本人士高见邦雄的酸楚感慨。但愿这只是对过去史实的哀叹,而不是对未来前景的预言!虽然森林已不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但森林将始终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且这个主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森林始终是文明发展的生态支撑,而且这个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森林变化意味着地球“肺活量”的变化。健康的地球需要健康的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地球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时代追寻的理想。人与森林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议题。农业化浪潮的兴起,实现了农业生产动植物产品替代向森林索取动植物产品,这是森林第一次被替代,也即森林第一次“去中心化”;工业化浪潮的兴起,实现了工业生产材料、能源替代向森林索取材料、能源,这是森林第二次被替代,也是森林第二次“去中心化”。目前,全球正兴起知识化浪潮,人类文明正阔步进入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知识化浪潮深入发展,人类必将生产出更多替代森林产品的产品,完成对森林产品的第三次替代,也就是实现森林的第三次“去中心化”。虽然森林的经济功能可以被三次浪潮替代,但森林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却无法被替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金子,学习是炼金术。人类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珍视历史,鉴古知今,人类必将用已有的知识和即将产生的新知,全力推进森林发展顺利跨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为此,我们需要富有远见,及早做好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政策准备。
本文论述不够完备,论证也欠严谨。就算是一个关于森林发展阶段性规律的猜想吧?所以写出来,就是想引起大家共同关注,共同思考,共同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也请各位博学之人,切勿贻笑大方,并不吝赐教!(森林发展阶段论)
森林发展阶段论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