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在1985年全面展开


  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达到农户总数的90%以上,并且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提出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进行的城市改革的试点和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为继续改革打下了基础。同时,对外开放也使人们眼界大开,看到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使经济体制改革显得更为迫切。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 划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决定》围绕这个根本立足点,系统地阐明了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此外,《决定》还强调,要大胆地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1987年,即中共十三大召开时,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