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还灵验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创业者和企业家大多到了该交班的时候了。这些交班是否能够成功?“富二代”是否能够接好班?综观所有议论都绕不开的“结”,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还灵验吗?值得作些分析。

  笔者认为,由“富不过三代”提出的时代背景所决定,其内含的假设是:外部条件基本不变。这不是像做一项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一定要作出若干假设,而是在当时的时代,外部条件本身变化很小、很慢,最主要的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这两个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基本保持不变。在这样的境况下,边际递减规律就发生作用了,“富不过三代”是正常的,“富过三代”反倒是以小概率发生的,就像从创业者到企业家以小概率发生一样。也就是说,“富过三代”的,是因为创业“基因”和企业家精神代代相传。这恰好反证“富不过三代”在当时一般是对的。

  然而,在当今时代,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成为最为频繁的活动,其成果成为推动大到一国经济增长,小到一个企业成长壮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富不过三代”可能就不灵验了。其原因是:

  首先,以往的第二代、第三代接班,通常是“子承父业”,也就是说,父辈做什么,子辈也做什么,乃至孙辈接着做。而且,如上所述,这里的“做”,是在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做。由此就产生了这样的结局,只有少数幸运的企业成为专业化的百年老店,大多数企业都在困守中走向夭折。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因此,如果导入创新的因素,传承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创业精神的后续,必须是创新精神;仅仅创业成功,是成为一个小业主,唯有持续的创新成功,才能成为企业家。

  其次,制度创新中的企业制度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为当代家族企业的传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诸多的形式。在产生“富不过三代”这一说法的年代,企业大多为无限责任企业,一旦接班失败,家族财富荡然无存,所以,“富不过三代”的发生概率很高。而在今天,企业都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以其投资额(股份)为限,一旦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清偿的最大限额就是其投资额。这也可能打击很大,但毕竟不会彻底完蛋,他的其他财产不会受到影响,东山再起还是有希望的。而且,当下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资本市场的股权安排,完全可以使家族企业以股权形式传承,降低由于直接经营导致失败的可能性,或退出原来的行业,进入第二代、第三代掌门人愿意从事的行业,以增大进一步成功的可能性。

  再次,尽管接班的“富二代”不一定有创业“基因”和企业家精神,但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比他们父辈更加开阔的视野。此时,由他们来经营一家已经完成创业的企业,仍然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富二代”手里,企业大多会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企业的日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已经是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尤其是靠治理结构产生的决策制度。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贬低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重要性的意思,而是想说,当作为个体天赋能力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那么的可遇不可求的时候,我们通过集体制度安排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来加以补充,仍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然,我们现在说的这些“富不过三代”可能不灵验的原因,也都只是一些猜测,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通过较长时期的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就像“富不过三代”是有经验数据支持的。但是,通过对现在变化了的条件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告诉“富二代”,你们务必要接受良好的终身教育,要有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要善于利用各种制度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你们就有可能延续父辈交给你们的事业,并把它越做越强、越做越大。这于家族、于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