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母校,所有的记忆都已消失


七月,盛夏,三十多年间第五次回到母校四川音乐学院。

第一次回母校是代表永川地区去参加“蓉城之秋”音乐节;第二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送我的学生余川(现在叫余政仪)、陈莉考音乐学院;第三次是九十年代去参加我的声乐教授程希逸八十大寿聚会;第四次是前些年的川音同学会;这一次就是第五次了,没事,完全是玩,是我的老伴想去成都看看,想去大名鼎鼎的我的母校川音看看。于是便开车去了。

回到熟悉的川音校园,还是那么娇小和拥挤,但所有的记忆和故事,都被簇新的高楼和陌生的脸孔驱散了;全都是年轻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我的师长我的教授想来大多已去了天国,忽然想起了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实没人问你从何处来,到哪里去。如今川音是一个开放的校园,里面到处是小汽车和从各地来的考级人员。因为改革开放,因为李宇春等的成名,人们总是抱着憧憬和希望而来,抱着对艺术的追求而来,可是,真正能在这条道上走下去成就事业的,很少很少!

那晚,我的学生余政仪夫妇在九眼桥某饭店请客,相聚甚欢;说起当年在江津教他学声乐的苦日子,说起当年千里迢迢赴蓉报考川音的事情,说起当年教他声乐分文不取,而今他的每节课时费已达千元,等等等等,有人不信,有人叹息,可这就是生活,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