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讨论一条新闻,话说几天前,有个自称是“黄牛”的人,在网上给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信箱写了一封“叫板”信。信很短,但相当有“气场”——我就是各大医院的“黄牛”,你们有能力治我吗……厅长、院长算什么,我有靠山的,治不了我的!
卫生厅长看信不知是何感受,但我看信后想说,黄牛说的没错,他是有靠山的,但他的靠山是什么?正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广大没法不生病不看病但又没法顺顺利利挂到号的淳朴老实的人民群众。
此话怎讲?
我以为,在当下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现实下,黄牛恰恰是很有效的一种资源分配手段。先别骂我,让我说完。
黄牛的号价格很高,可还是有人去挂,为什么?一部分是不愿意通宵排队、连续电话、频繁刷屏,想“多花点钱,少受点罪”的人;另外很大一部分,是真的病重、病急,只能花钱买医疗资源的真病人。这时候,黄牛用高价格,区分出不同的“支付意愿”。病重、病急的人,一般支付意愿较高,所以就会选择黄牛。
于是有人问:那如果没有钱,又病重病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平等的生命在有差异的“支付能力”面前,肿么办?
所以这就触及到公立医院的挂号资源的本质问题上了。
公立医院的号资源应该按什么原则分配?公平原则!那怎么是公平呢?先到先得,按顺序排队?这也不公平。
我觉得,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应该按照疾病“轻重缓急”的顺序来分配。比如A得了感冒,B得了肺水肿,如果今天只剩下一个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号,应该给谁?当然应该给B。至于A,您可以去看主治大夫,或者不需要到协和,找社区医院、找二甲医院,配点药,甚至可以回家等待感冒自愈。
但很显然,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一种按照“轻重缓急”,而不需要区分支付能力,来分配号的机制。于是,黄牛出现了。
轻重缓急——>支付意愿差别——>价高者得,这样的逻辑也就不难解释了。
话说回来,这样的逻辑在一些情况是不错的。比如,在非公立医院,就可以设置很高的进入门槛。如果你在公立医院等不起,那就出高价钱,去条件好、服务好、能快速看上病的私立医院,或者购买高额的商业医疗保险。
但“黄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个逻辑在“公立医院”是不应该实行的。因为公立医院提供的是公共资源,应该是保障最基本的医疗需求的。虽然你有钱,你可以选择一天300元的单人病房,我可以只要求一天60元的8人间。但如果我们都在危机时刻,那么我就应该和你一样,拥有被救治的机会和条件。
也有人问,黄牛的存在不就说明医疗资源短缺吗?那为什么不多发展几个协和呢?为什么国家不再多投些钱呢?
我觉得,我们的号资源(背后是医疗资源)不是“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
你可以去看看,黄牛一般都生存在医疗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因为只有这些医院的专家资源,才是供不应求的。在广大的基层医院,不是一号难求,而是医院求着你去看病。你总不会在社区医院、社区医疗机构门口,看到黄牛吧?所以,把病人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就不光是在大医院内部要进行的工作,更是要着眼于整体医疗体系的庞大工程。
医院为什么不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来挂号?因为这个顺序,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医疗体系基础上的。需要有分级诊疗体系,进而需要基层医疗机构的良好建设,在硬件的配备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众多优秀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而能让这些基层医务工作者变得strong,变得愿意留在基层,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保障。
换句话说,不是医院不想打击黄牛,不是医院打击黄牛不力,也不是医院不想按照轻重缓急来分配号源,更不要怪卫生局卫生厅没有好好规范挂号秩序。因为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下,黄牛至少为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提供了不用“要死要活排队挂号”的另一种选择途径。
黄牛的靠山,其实是不合理的医疗体系、医疗结构、医疗体制。
医院倒号黄牛是现阶段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