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有关资本外逃的消息:“种种迹象显示,在经济基本面无改善的背景下,国内资本外流的情况仍在持续,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高峰期……”
还不单单是越来越多的境内资产正在转移海外,其实,这些资产的持有者们,恐怕也正在悄悄地准备着与自己的桑梓之地“说再见”。据《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在申请移民中,还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
“人财两空”之忧的隐现,原本与经济总量全球老二的盛世图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却又成了无法否认的现实情势。话说回来,谁会好端端地放着自己的和谐之家不待,背井离乡去那遥远的陌土?外面的月亮再圆,终究是摘不下来的。
移民潮的暗流涌动,国内资本的疯狂外逃,当然是典型的“用脚投票”。同时从经济角度来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已面临“产业(实业)空心化”之虞。更有论者称之为新“四化”现象:资源垄断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和经济沙漠化(马光远,2012)。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改革的诸多不到位,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改革滞后,垄断特权对市场竞争的倾轧,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严重,引发了民间金融的高利贷化,进一步使实体经济的振兴乏力。由此,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受到制度环境的抑制,嗷嗷待哺的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困窘,难以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我们曾经用“传统产业升级难,新兴产业生根艰”,来概括经济转型的困局与软肋,或曰新经济成长之烦恼。
而与经济增长方式互相影响的社会氛围,包括当前的社会预警及应急管理现状,试问又能好到哪儿去?别的且不提,就说七月那场惊天大雨,霎时让某国际化大都市几成泽国,几多生灵惨痛溺亡,其所暴露的,难道仅仅是一个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
再比如,分别在7月的月初和月末,西南某地和沿海某市的两起非和谐事件,皆因当地工程项目让民众担心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起,亦折射出“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深层次冲突,“黑”与“绿”的博弈。其实,在当地政府决策之前,民意若被真诚听取,获得合理而及时的疏导,则民怨可控,而不至演化成民怒,如此捍卫家园的情景断不会发生。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现行体制及法律对私人产权的保护不力,加之社会保障的滞后,以及权力对经济社会的过度干预等因素,人们普遍对财富安全和社会安定缺乏信心;而将亲属子女送到国外后自己在国内狠捞海捞、随时待逃的裸官,如今也暴露得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颇有手段捕获民心却又难躲东窗事发者。如此种种,恐怕才是移民潮与资本外逃背后更为重要的现实缘由,以及急需改善的社会心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