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稳增长”不该忽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


文/罗竖一

 

  家喻户晓,2012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该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一条措施,以确保 “稳增长”。

 

  但是,就全局、整体和长远利益而言,“稳增长”不该忽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也就是说,作为有关决策者,应当把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视为重中之重,而不是仅仅视其为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配角。

 

  首要的原因的是,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客观而言,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但在城市整体规划、地下排水系统等方面普遍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问题。

 

  如今,很多人通常会把城市整体规划、地下排水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当下的决策者。其实,这是有失偏激的。

 

  譬如,据2004年8月17日《新京报》报道,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曾经留学英国的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二人,就力推《关于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平常大家所讲的“梁陈方案”。此方案的核心是:为疏散旧城压力,行政中心西移,在西面建立新城。具体建议是: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有计划地为政府行政工作开辟行政机关所必需足用的地址,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后来,陈占祥在专著中对方案进行了解释说,新市区主要在复兴门外,长安街西端延伸到公主坟,以西郊三里河作为新的行政中心,把钓鱼台、八一湖等组织成新的绿地和公园,同时把南面的莲花池组织到新行政中心的规划中来。方案明确提出要疏散旧城区的人口。“方案”的规划草图中,行政中心区以南还规划了一个商务区,大致位于今天的北京西站及周边地区。这样一来,北京将拥有三个相互联系又功能区分的中心区域,行政、商务、文化功能区分离,各自组团式发展。

 

  实事求是地讲,“梁陈方案”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案,但是,在苏联专家等有关方面的“误导”下,当时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一锤定音,而彻底否定了“梁陈方案”。

 

  为此,梁思成对当时北京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直言:“在保护北京城的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

 

  后来,无数的事实一再证明,在北京市城市规划方面,梁思成和陈占祥是正确的。

 

  但非常遗憾的是,后来的有关决策者,基本都是沿着“当时中国的最高决策者”所确立的路子前行的。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包括北京市等在内的很多地方的不少相关规划几乎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产物。

 

  其实,2012年7月24日的凤凰卫视《时事开讲》节目说得更为清楚:“北京的以往,就建国以来,1949年以来的北京的下水道的建设是按照苏联的规定,按照苏联的模式来建设的,但前苏联是一个干燥性的国家,而北京基本上是降雨量比较大的国家。因此可以说牛头不对马嘴,根本不能相配”。

 

  而据2012年7月26日《工人日报》披露,一位排水系统老职工告诉记者:“这些年排水系统的建设比过去慢了。原来盖房子搞开发,先得进排水,把排水系统搞好了再说地面上的事,现在排水系统比不上上面的建设。” 7月21日,北五坏立水桥附近几近汪洋,一处处小区和商业社区的停车场上的车几乎没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就是典型的例子,立水桥一带已经人口密度很大,早已城市化,可排水设计还是按照城郊农村的情况进行设计。” 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础建设的城市排水专家认为,北京等大型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建设时标准偏低。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地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而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小。

 

  由此可见,有关决策者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至今还是很不够的。

 

  而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所讲,北京市城市排水能力标准太低,给城市安全带来的风险很大。

 

  其实,2011年6月23日和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大暴雨所造成的严重损失,足以证明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直接关乎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这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常识。

 

  换言之,尽管暴雨是天灾,但如今的巨大灾难,事实上也有“人祸”的因素。这点,2012年 7月22日凌晨1时许,北京市委书记在北京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已经指出来了,即“核心城区最高的时候出现了43处的桥下积水和堵点,我们的基础设施方面就表现出一些脆弱”。

 

  其次,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本属于市政建设,而国务院所推出的确保“稳增长”的“十一条措施”之第七条已经提及到了市政建设问题。

 

  有人认为,国家层面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也不重视。其实这种看法不是多么地准确。

 

  事实上,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推出的确保“稳增长”的“十一条措施”之第七条已经提及到了市政建设的问题。

 

  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爆发大暴雨,而造成巨大灾难的残酷现实面前,地方政府更应尽全力摒弃客观上对民众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会有严重危害性的原有思维方式和决策理念,并空前地重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

 

  诚然,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往往难以体现出有关决策者的政绩,也跟形象工程等基本不沾边,但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专制制度下的古代官员都可以做到的。如今身为“人民公仆”的有关决策者,难道还不如古代的那些官员吗?

 

  其实,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就是说,如果地方决策者把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好,同样可以赢得民众的赞誉,而在民众的言论和选票日益被重视的大背景下,这种赞誉显然是比较重要的。

 

  譬如,据媒体报道,2011年8月26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因暴雨在王四营桥附近被堵3个小时。8月28日,他以纳税人的身份在微博向朝阳区区长程连元发出公开信:“朝阳区长程连元先生:我有幸居住工作在朝阳区,在朝阳区纳税。感到诸多方便和满意。前天下雨排水不畅导致我在王四营桥下堵车三小时。作为纳税人我弱弱问,再下雨,王四营桥周边还会积水吗?如是,再下雨我就不出门了。希望您能回复。谢谢。”8月30日,郑渊洁收到了邮件署名为“朝阳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回复邮件。邮件中称,“受程连元区长委托”,特对积水拥堵给予答复。关于导致路面积水的原因,邮件中回复为,“水量大……超出排水承载能力……制定工程措施,改造沟、涵现况,加大排水能力,根治该区域积水问题。”

 

  而将近一年后,即2012年7月21日18时51分,郑渊洁在其新浪微博上披露:“现在北京又降暴雨,我冒雨专程到王四营桥,看到路面没有积水。”随着,这一消息被广泛传播,而作为郑渊洁的博友,笔者看到微博上遍布称赞当地官方的评论。

 

  简言之,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事实上已经包含中“稳增长”之举措中了,而地方政府没有任何理由不全力推进地下排水系统建设。

 

  当然,地下排水系统工程作为救命工程、良心工程,其耗资巨大。所以,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民间投资参与的同时,能不断地加大相关资金投入的力度,并尽快出台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纳入政绩考核的政令。

 

  综上所述,笔者罗竖一认为,“稳增长”不该忽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否则,面对暴雨等自然灾害,“人祸”的因素将会日益明显,而给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并给国家造成愈来愈大的经济损失,进而严重地影响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且极不利于中华民族之复兴大业的推进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