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是将教育培训与旅游结合的产业。随着西风东渐,中国对外依存度加深,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所谓游学,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提到:
(方鸿渐)他出生于中国封建的一个没落文人家庭,天生就有与世无争的思想,他身处清末革命胜利,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以求有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的时代。他半为自愿半为被迫地赴欧去举洋进士。然而他是个无用的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学成”回国后,自然是恃才傲物,受西方文化之毒颇深了。
如果说方鸿渐的游学还算是学有所成,那么当下作为热点的游学就仅仅是以学的名义进行的商业开发了。
网上一则微博说:在美国Woodbury Info Center(离纽约2小时车程的直销店)外看见一群席地而坐的女孩子啃汉堡。上前一问才知道是北京一小学的,老师带着出国来玩。想不明白带小学生来Woodbury买什么,大热天让学生在外面坐地上吃麦当劳,老师们却在名牌店疯狂购物。
无独有偶,记者获悉,这个暑假学校组织孩子到美国交流演出,但家长发现学生的行程上竟然有“拉斯维加斯”。很多家长质疑这样的行程设置到底是让孩子们去开阔眼界,还是让老师去纵情游玩。
“拉斯维加斯”是美国的一个闻名世界的赌城,教师带学生去这种地方,到底是要学生了解学习一种什么文化?难不成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赌文化?
据一项调查显示,第一次参加海外游学的人中,16岁至24岁占47.2%,16岁以下占26.9%,游学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将其当成孩子将来出国留学的前奏和预热,因为普通的出境旅游不可能把想出国的孩子们带到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去。
据了解,初、高中生是游学的主力群体,也有很多在读大学生参加海外游学项目,同时,小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另外,近年来职场人士赴海外游学的人数也在增加。一般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游学主要以增广见闻,拓展视野为主,而高中生和大学生多是为日后留学做准备。
某网站教育频道专门针对游学做了有一千多网友参与的网上调查, 49%的人反对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认为这种方式很商业化。42%的人认为很多游学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充其量是名校观光游。24%的人认为游学价格高昂,比一般旅行社报价高不少。19%的人认为带队老师并没有“边游边教”。同时,有35%的人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参与游学项目。
游学热潮吹过,孩子们在半个月之内去某一个国家的几个城市,比如住四星级酒店,到购物中心去购物,甚至去赌城红灯区去逛逛,唯独在校园内的游览居然都是走马观花。更不要说如方鸿渐那般接触更多的教育方法,听几堂讲座,领略一些名师的风采,参与一些话题的讨论,甚至专心地进修一个证书了。
缺乏“了解国情”的游学,不仅无助于学生拥抱世界,增长见识,反而因为负面文化而给学生带来成长风险。难怪有很多家长会质疑这样的行程设置,到底是让孩子们去开阔眼界还是让老师去纵情游玩。
当我们走出去更多地接触外边的教育环境、教育系统,以及教育方式,就容易形成对比,而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甚至相对落后的非洲拉美,校园都有独特的地方,至少不如中国式的校园一般地充满铜臭气。更多的是浓郁的学术氛围与安静的生活环境。
从支持游学的人来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代孔子还带着学生周游七十二国呢。在游历中增长见识、增加智慧,既游且学,何乐而不为?
游学本身毕竟也是件好事。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改变世界的当下,有条件的家长在暑期让孩子出趟国,见识一下世界名校,交几个外国同龄朋友,开阔一下眼界,当然无可厚非。对于那些希望将来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让孩子提前感受一下国外生活和学习氛围,也显得很有必要。
虽然时下的出国游学夏令营动辄三四万元的收费,但仍然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不过,一些学生和家长也反映,有的出国游学夏令营实际上“游的多,学的少”。从旅游与培训产业的市场开发角度,自然无可厚非,但这种以攀比为目的的出国游学,到底能有多大的效果——还真的很难讲?
所谓游学存在的根基,在于一个攀比性的社会背景,那就是爱孩子就需要无条件地给他们创造拥有好前程的基于和条件。既然大家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去留学,只有送孩子留学才能给孩子一个好前程。
当把孩子送出去留学这个假定性的前提成为公认的必然选项,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迟早要把孩子送出去,那么游学就成为他们早一些适应外边生活的方式。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之中,家长们就被绑架了。
为什么我们只能把孩子送到海外去留学呢?不送出去会死吗?
为什么送出去留学的年龄段越来越早?晚一些再出去有何不可?
为什么在留学之前需要先走马观花地旅游一番?那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什么游学与留学机构都有那么强烈的商业化?如此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启发与暗示?
当我们在游学中,突出了游就突出了产业与商业化,就让人感觉其目的并非为了学习,并非我们通常认识到与期待的那种长见识和文化交流,或者是切身感悟另一种教育理念的精髓,我们就有一种悲催的感觉。在这样的轮回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切实的收益呢?
贾春宝认为,学习的本质应该是让自己沉淀下来,而不是漂浮上去。游学的核心应该在于学,而不是游。不应该是心在漂浮状态下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追逐那些光鲜的东西,而需要塌下心来,让自己的心情归于平和,去享受点滴时光中的感悟。
当中国人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金钱可以供自己支配,不管那些钱是出让了自身的宝贵财富,精神食粮,还是被平均之后的被增长,都流露出一种让人艳羡的自信,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当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追求也难以阻挡。
即使是更高的年龄阶段,都难以从对立的文化冲突之中选择正确的那个,坚定地遵循并执行下去,更不要说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那些中小学生了。
贾春宝
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