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尹壮图的后代,他从小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在父亲严厉的教育下偏爱书法艺术。因为崇拜徐悲鸿,他把自己的名字由"红"改为"鸿"。如今,他还在书法文艺的漫漫道路上上下求索着……
他就是尹文鸿,一位在书法道路上不断求索的爱好者,他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蒙自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体罚中结识书法
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但儿时的李文鸿对书法等艺术并没有多大兴趣,经常喜欢按照自己的性子玩耍。但是李文鸿的父亲对其要求很严,经常会逼迫其练习书法,但是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但是一个看似很滑稽的缘由,却让李文鸿喜欢上了书法。李文鸿从小比较顽皮,经常会犯一些小孩子都会犯的错,每次犯错,他父亲就罚他跪着写书法,按照父亲的示范字体进行描摹。这样的体罚让李文鸿不得不静下心来完成任务。每次写得烦躁时,李文鸿就会投机取巧,用竹棍沾墨完成,即便取巧,也必须完成父亲规定的任务。李文鸿记得,他最多的一次被罚写了12页中楷,手都写得酸痛。
这样的体罚大约持续了4年,每次一犯错即体罚,其父都严格执行。后来,李文鸿渐渐长大了,父亲不在以写字体罚他了。但是,李文鸿却不习惯了,每天不练笔就手痒。慢慢地,李文鸿就喜欢上书法了。
李文鸿书,父亲从小对其特别严格,这也许是受到祖先尹壮图等那一代人的严谨治学思想的影响,让其父亲也继承了祖辈的优良传统。
书法中体味生活
李文鸿的书法造诣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以致学校的黑板报上经常可以见到李文鸿的笔迹。
高中毕业后,李文鸿考生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师从吴剑超老师学习中国画。有了书法的基础,李文鸿学习国画也很快找到了感觉。
参加工作后,李文鸿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不仅把书法作为一种爱好,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他一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书法可以作为其消除烦闷的一种最好方式,通过书法可以让其静下心来,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慢慢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遇到开心事,书法也是其表达心情的最好途径,每件书法作品都饱含这其丰富的心路历程。
偏爱米芾风格
"学习书法最关键的是临帖,临帖熟练之后再创作。"谈到对书法创作的体会,李文鸿这样说。李文鸿临过颜真卿、王羲之等的帖子,对这些大家的风格都略有研究,李文鸿就是在不断临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的。但是,在众多书法家中,李文鸿对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很感兴趣。米芾是我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自成一家,比较擅长于篆、隶、楷、行、草等书体。
"米芾的书法的个性突出,是他比较偏爱的类型,整体而言,米芾书法'八面出锋,歪而不倒,避风险峻,结构生动'"。结合多年的研究,李文鸿如此总结道。
"米芾的风格是我一直致力于模仿和创造的风格,我的很多书法作品都带有米式笔锋"。李文鸿毫不避讳对米芾风格的欣赏。
由于在业内有所作为,李文鸿先后被云南青年进修学院、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邀请去授课,教授学生书法艺术。
探索木雕艺术
除了纸上练笔外,李文鸿还热衷于木刻艺术。据悉,木刻艺术于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是集文字、色彩、审美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对创作者的要求很高。
李文鸿对木刻艺术也很感兴趣,自费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基本的木刻技术。凭借多年对书法和国画的研究,李文鸿很快掌握木刻艺术的要领并陆续创作出作品。在第五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览会上,李文鸿凭借一件"鬼斧神工"的木刻艺术,在众多海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与众多展品一起展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16日至21日,李文鸿把创作40余年的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回馈家乡人民。在这些书法作品中,一些木刻艺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也是李文鸿多年精心研究的作品集结展示。
在展厅内,李文鸿重点向参观者介绍了其"射石为虎"的作品,主要结合唐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进行提炼创作,对李广误把石头当老虎射击的情节生动还原,即有了“射石为虎”的木刻作品。同时,这幅作品也是 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上驻守边关的飞将军李广的崇敬之情。
以徐悲鸿为榜样
除了宋代的米芾,李文鸿还很欣赏当代书画艺术家徐悲鸿,徐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几十年的生活阅历也让李文鸿对徐悲鸿作品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味,他认为徐悲鸿的作品很有个性,见作品如见其人。李文鸿说,今后,他将会一米芾、徐悲鸿等大师为榜样,继续创作出更多精品,把传统书画艺术发扬光大。
尹文鸿——书法的舞者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