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中国名酒“战争与和平”
原载2012年2月《国家名酒评论》
从1952年—2011年,五届“中国名酒”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 17个“老名酒”伴随着国家经济基础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脉搏跳动,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名酒“春秋(计划)”期(1952—1988);
第二个阶段:名酒“蛰伏过渡”期(1989—2002);
第三个阶段:名酒“战国(复兴)”期(2003—至今)。
每一阶段都会产生一位叱咤风云的“名酒霸主”,成为市场风向标和全行业学习榜样,影响白酒行业进程。
业界一般认为,1989年(最后一届全国评酒会)是中国名酒市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因为1988年7月,国家才正式放开酒类的专卖价格和流通渠道。2001年(中国入世元年)则是“老名酒”和“新名酒”的分水岭,因为这一年前夕,影响并改变“中国名酒”高端格局的新“三剑客”——“洋河·蓝色经典”、“国窖·1573”、“水井坊”,几乎不约而同横空出世。
在“中国名酒”的三个发展阶段中,“春秋时期”名酒企业的科研工艺和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各种“技术试点”发挥了巨大撬动市场的作用。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名酒阵营一度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春秋五霸”——他们是“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贡”。但这一时期,市场营销上的新旧价值观正产生激烈碰撞,旧的计划经济下的价格和渠道体制受到诟病,当“市场经济”以摧古拉朽之势袭来时,名酒企业还没有、还不敢完全退出“国企”的思想巢臼。这一时期,符合中国白酒历史发展进程的商业模式、营销理念、文化思想在逐渐酝酿,但却还没有成为白酒行业的主流形态,没有自成体系、创出商业经典,更没有引起全行业、全社会的关注。“探索、学习、试点、统销、寻道”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名酒”产业的发展主线。
2001年后,掀起“名酒复兴大潮”的“战国时期”的到来,最终瓦解了“春秋时期”形成的“老名酒”旧有规则,世袭的等级制度被打破,喊了几十年的“老四大”、“老八大”、“十七大”的光环头衔,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下,取而代之的是以业绩实力“论资排名”,喊了十多年的“茅五剑”三强格局,受到了巨大冲击和震荡,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整个1990年代的“蛰伏过渡期”,17大“主流名酒”已经被“非主流(新名酒)”的雷厉风行和强大魄力,打击得落花流水,挤兑得颜面扫地——到1998年后名酒市场一片黯淡,产销量逐年下滑,“国酒茅台”门前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不见了,出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少有景象,甚至工资都发不上;洋河、郎酒、泸州老窖、全兴、古井等名酒企业,均处在举步维艰的生死边缘,退回到本省区域市场延口残喘,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名酒”一度遭到了消费者的遗忘、抛弃和质疑,2003年,白酒市场触底至冰点。这个时侯,大多数名酒从才真正“大梦觉醒”,痛定思痛,放下名酒架子,革故反思,创变求新,或逆市涨价,或品牌再造,纷纷向高端领域进军,深入到市场一线的残酷竞争之中,拉开了一场“名酒复兴,王者归来”的世纪大战。
2003年后,新老名酒的竞争格局,再次发生逆转,老名酒再次焕发出宝刀不老的光芒和威力,在“计划经济遗产”下的市场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基础上,迅速所向披靡,起死回生。经过近10年“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和硝烟洗礼,名酒市场又产生了势不可挡的“战国七雄”——他们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郎酒”、“汾酒”、“剑南春”。
“名酒标准”引发世纪论战
“老名酒”品牌上的厚积薄发和市场上的强势复兴,反过来触动和刺激了“新名酒”企业的竞争雄心、末梢神经和心理防线,很快,“战国十二诸侯”横空出世——他们是“今世缘”、“稻花香”、“河套”、“迎驾”、“口子窖”、“衡水老白干”、“丰谷”、“伊力特”、“金六福”、“红星”、“黑土地”等一批30亿级别独霸一方的“新名酒”企业或品牌,逐渐走向了全国舞台,显示出卓越的市场竞争力和响亮的品牌影响力,而白云边、枝江、牛兰山、板城烧锅、诗仙太白、景芝、泰山、古贝春、孔府家、高炉家、仰韶、津酒等一些区域品牌也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这些“诸侯小国”无时不忘对“历史名酒”名份上的渴望和追求,他们采取了行动。
在“新名酒”集体崛起的大环境下,2007年引发了一场掀起轩然大波的“第六届中国名酒”评选活动——时隔17年后,中国白酒由“十七大名酒”变为了“三十六大名酒”。“中国名酒”名单的新老更替和突然大量扩容,令全行业始料不及,一时目瞪口呆,进而引发了“骚乱”。
心有不甘的“老名酒”企业,质疑、批驳“第六届中国名酒”的公平性、合规性和合法性,并联合发表“檄文”,公开上演了一出“公车上书”、“以法护名”的热闹大戏,引发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令主办方处于尴尬境地。尽管不甘“世袭制度”和“名酒终身制”的新名酒企业力挺“评选结果”,终因突生重大变故,导致“第六届中国名酒”中途夭折,无果而终,不了了之,这成为“中国名酒60年”历史上轰动一时的重大“风波事件”。
“第六届中国名酒”评选风波,让业界看到了中断20余年的“中国名酒”评选活动成为了行业中的“最敏感事件”,成为了一块“烫手的山芋”,轻易不敢触动。而一场关于新时期“名酒标准”的话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种思考一直持续到今天——
有业内人士针对新时期“名酒标准”提出观点认为:中国白酒作为一种世界独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生态酿造工艺的民族传统产业,是一个“精神属性”大于“物质属性”的特殊产业,一旦在历史进程中被认可为“名酒”或“历史名酒”,其产地、品牌、工艺、秘方、生产遗址等,不应该随市场业绩的变化而贬值,“历史名酒”本身就是一种宝贵遗产和财富,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在市场价值,业绩落榜的“历史名酒”难道就不是“中国名酒”吗?“名酒”不等同于“名牌”。一个业绩平平、效益差劲,不能为员工、社会谋福利的名酒企业,固然愧对“中国名酒”的头衔和光环,也不能服众。但是,“市场业绩论”不应该成为压垮“新时期中国名酒”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不应该忽视“一枚没落的名酒,曾经为产业技术和酒文化进步做出过的贡献”……等等,一系列深层的思考摆在了“评审团”的面前。
“中国名酒”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是新时期以来遇到的一个棘手的新问题。对于一个一直存在“产业归属争议”、而又普遍认为具有“精神属性”的产品或品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这的确成了一个焦点话题、时代命题和难解之谜。
名家眼中的“名酒”和“名牌”
60年来,新老名酒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不可言说的的“历史代沟”和“心理鸿沟”,中国的“名酒江湖”似乎不可轻易触碰。但是,历史的车轮毕竟滚滚向前,新老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传承和创新是社会永恒延续的主题。“标准难定”不应该成为“第六届中国名酒”夭折的唯一理由,也不应该成为“中国名酒”的绝唱。新时期“中国名酒”的标准再难制定,难不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标准。
马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回头看看1952年国家首次评选名酒,当时并没有以产品价格、市场规模、产品占有率、企业大小来作为评选指标。在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之后,不同名酒在市场的表现有好有坏,有强有弱,这很正常。因为现在对名酒的界定已经有了更多的标准,行业有不同的标准,消费者又掌握着不同的标准,所以,名酒并不因为起起落落的市场现象而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高月明(中国著名白酒专家、连续五届参加“全国评酒会”,亲历见证“中国名酒60年”沉浮发展史):当前“十七大名酒”的发展很不平衡,可以说是“七上八下”,中国名酒是评出来的,更是喝出来的,中国名酒将走进继“造酒时代”和“买酒时代后”的“喝酒时代”,这是中国白酒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刘员(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评名酒是国家授权,评的是产品质量,评名牌主要是品牌价值的一个评估”。(注:刘秘书长在“第三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中国新八大名酒榜单公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讲话)。
周晓峰(山东古贝春集团董事长):名牌是生存问题,名酒是发展问题。
“名酒标准”重在工艺品质
总结所有能享誉世界的“名品”,凡是能在某个品类上出类拔萃的,一定是靠历史文化传承和卓越超群、近乎完美的工艺品质取胜的,比如名车、名表、名包、名宅、名酒等。本刊总结认为:“中国名酒”的核心标准便是“卓越工艺品质下独树一帜的酒体风格”,“名酒”评比的重点放在“酒”本身上,而不是“名”上,“名”是身外之物,是后天传播产生的。“酒体风格(工艺)”和“卓越品质”应该成为“名酒”的两个是重要评判标准。名酒的“外延标准”还要包括“文化传承、地理环境、科技进步、市场影响、社会责任”等指标,这些是“名酒”的重要组成部分,“名酒”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工艺品质”要经得起历史的长期考验,甚至是历久弥香。
“名酒”不同于“名牌”,就像“名车”不同于人人都开的“名牌车”一样,“名牌”的评比重点放在“牌”上,市场业绩、消费温度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名牌”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的评判,可以一夜造就,也可能瞬间陨落,“名牌”的评审机构更适合市场化运作,标准相对宽松、灵活。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家质监总局连续多年颁发的“中国名牌”遭到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也充分证明了“名牌”的“市场评判本质”大于“质量评判本质”。目前“质检总局”做出了“不再直接参与名牌产品评选”的决定,已达成两点共识:其一是“中国名牌”要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要得到消费者认可;其二是食品类产品暂时不能进行评选。业内人士据此分析,“中国名牌”的评选将更多倾听消费者的心声。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名酒”评选意义重大,必须重新进行评估,优胜劣汰,确保评选重新回到“客观性、权威性、代表性、公益性、公开性、公正性、实用性”的道路上。同时,这些评选应该整合官、媒、学、研的资源,组建有权威性的评选专家阵容,确保评选的专业性。
事实上,在当今“计划经济的政策坚冰和市场经济的商业乱象”的国情之下,“质量”和“市场”是不能划等号的,“质量”是公平正义的化身,而“市场”往往会披着公平正义的外衣,鱼龙混杂、蒙混过关,甚至招摇撞骗。关于“名酒”和“名牌”的逻辑,专家们的多数观点是:在当前中国食品质量堪忧的大环境下,“名酒”的分量和地位应该远远大于高于“名牌”,名酒的身上应该还有一份使命和责任,应该是酒品种的标杆企业和价值典范,有责任、有义务引领白酒产业走向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专家们预测:在新时期,“中国名酒”公认的评判标准不会有太大变化,有悠久历史文化、卓越工艺品质、独特酒体风格,又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酒品更容易得到“中国名酒”的称号,比如,芝麻香工艺的景芝酒,老白干香型的衡水老白干酒,二锅头工艺的“红星”、“牛栏山”,以及其他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工艺特色又受消费者欢迎的酒品等。
泸州老窖为“中国名酒”正名
——为“中国名酒”正名,成为白酒领头企业的重要课题
我们有幸在泸州老窖集团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思考“中国名酒60年”的文章,观点颇具见解性和代表性,现摘录如下:
为“中国名酒”正名
2006年中国商务部将举办“中国畅销名酒”评选(后公布为“第六届中国名酒”)的消息在白酒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业内普遍认为,自1989年“第五届中国名酒”评定后,停顿17年之久的“名酒”评选将再次起航,中国白酒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畅销名酒评选”最终因为国务院一纸禁令而终止。于是自1989年以后,国家级名酒评比成为绝唱。但后来者的情况却并没有对“名酒”的含金量有所提升,反而使“名酒”概念日趋模糊,以至当今,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凡是叫的出名字的白酒品牌似乎皆可称为“中国名酒”。一方面,虽然“名酒”品牌增多体现了中国白酒工业的繁荣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名酒”质疑也越来越多。2012年是“首届中国名酒60周年”之际,面对消费者对“中国名酒”含金量的质疑,为中国名酒正名,成为了白酒领头企业的重要课题。那么,判评名酒的标准是什么?综合专家意见与消费者心声,我们得出这样的答案:
1、必须是行业标杆型企业。
2、必须有利于带动白酒工业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3、必须坚持一个企业应有的责任,恪守对消费者的承诺
4、必须为中国白酒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根据以上四点,以唯一蝉联五届“中国名酒”称号的浓香型白酒——泸州老窖特曲为例进行分析。1952年“第一届中国名酒”评选之时,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奖项不多,评选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把关验收。因此,当年的“四大名酒”评选透明度较今天更为公开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批的“四大名酒”——泸州老窖、茅台、西凤、汾酒,不仅是对我国传统酒类产品的充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以名酒的示范效应,带动我国酒类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以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因此,“四大名酒”的诞生意义深远,不仅奠定了中国白酒香型的基本雏形,更为中国白酒以后各香型的演变提供了基础,为中国白酒的发展打开了蓝图。这四种酒的香型也第一次被评酒专家们称为“泸香型、茅香型、凤香型和汾香型”。即:泸州老窖浓香正宗,茅台的酱香国酒、西凤的凤香芬芳、汾酒的清香绵甜。时至今天,市面上的诸多香型都是以当年“四大名酒”的香型为蓝本而演变出来。因此,“四大名酒”树立了白酒行业的“香型标准”,分别成为了相应香型的领头羊。(注:文章略有删节,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新X大”挑战“老五届”
相对中国有“四大名著”、“四大发明”、“五岳”、“八大菜系”、“十大元帅”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约定成俗的名词和概念,关于中国有“几大名酒”的概念比较模糊,至今没有权威统一的说法。业界统称的“老四大名酒”、“老八大名酒”、“老十三大名酒”、“老十七大名酒”,因为名目太多,老百姓一是不知道来历,二是根本记不住,三是不知道哪年的“X大”最权威?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X大”就行了,比如“中国十大名酒”。
老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的“X大中国名酒”是什么呢?今天的老百姓可能更愿意从网上搜,百度一下发现,“中国十大名酒”是指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 、汾酒 、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贵州董酒、剑南春。而这个“十大名酒”(白酒)既不是“五届全国评酒会”的哪一届评出的,也不是新时期哪家机构评出的,并没有统一、权威、合法的来历,是老白姓自己总结的。老百姓是怎么评出的“十大名酒”呢?标准是什么呢?
在“第六届中国名酒”评选饱受争议、国家商务部暂停“第六届中国名酒评选”之余,2007年8月“中国品牌研究院”联合有关部门公布了“中国十大名酒”名单,他们是——贵州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洋河、杏花村、张裕、古越龙山、青岛、燕京榜上有名单。本次公布的“中国十大名酒”当中,白酒占了六席位置,分别是贵州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洋河、杏花村;葡萄酒只有张裕上榜;啤酒有青岛、燕京;还有黄酒中的古越龙山。这是国内首次有机构将所有酒种混在一起。
此次评定的标准是:上榜品牌必须具有20年以上历史、受保护的商标必须是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产品销售区域至少在全国20个省以上、省外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不能低于50%,另外啤酒的年销售额不能低于30亿元、白酒的年销售额不能低于8亿元、葡萄酒的年销售额不能低于5亿元、黄酒的年销售额不能低于2亿元,以上指标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011年9月1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三届“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公布了新的中国白酒八大品牌,依次是: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郞酒、西凤、稻花香和古井贡。此次中国酒类品牌价值的评议,采用了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的全面因素测算法,从“经济指标、品牌实力和品牌状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评测。
“新八大品牌”在网上被说成了“新八大名酒”,名单与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的八大名酒相比,剑南春、汾酒、全兴大曲等品牌全部落选,而稻花香品牌新晋上榜。此次评选,使“茅五洋”概念在网上成为年内行业热词,引起舆论界的热议。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刘员称:“评名酒是国家授权,评的是产品质量,这个评选与产品质量关系不大,而名牌主要是品牌价值的一个评估”、“主办方提出的新八大名酒概念有点过了”。
业内人士则认为,“品牌价值”评估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每个研究机构测算的标准都不一样,如果仅凭“品牌价值”来评定新“八大名酒”,有些不靠谱,顶多算八大“名牌”,称不上八大“名酒”。另外,网上还有很多名目繁杂的“X大名酒”评比,但几乎都没有什么影响行和权威性,尤其没有令人信服的“名酒标准”。这些“市场审判”代替了“国家授权”的评比,尽管搞得热热闹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结果无一例外避免不了众多非议和“拍砖”,这也充分说明新时期评出的“X大名酒”,其程序标准、价值观和权威性依然不能征服人心,超越不了“老五届”,还有待做大量严谨细致的工作,也有待历史的评判和检验。
“中国名酒”是评出来的,还是消费者喝出来的?这个问题在业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各说各有理。但是,我们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名酒“普世的价值观”还是应该有的。查阅资料就会发现,在世界酿酒领域的“价值评判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迷恋和崇拜历史的,无不把“民族文化”奉为圭臬,对酒品的“软实力”无不津津乐道,引以为豪,厚爱有加。“厚重历史文化”和“卓越工艺品质个性”几乎成为世界酒类产品(品牌)价值评判的两大必要“软指标”,他们甚至把“市场销售额”等硬指标当成了参考。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名冠全球的名车、名宅、名表,名水,名钻、名枪等,其市场销量并不大,甚至全世界微乎其微。但他们能名正言顺的被称为“名品”,产生巨大的世界影响力。为什么呢?概因“精湛的工艺品质和传奇的历史文化”让人惊叹佩服,心向往之,爱不释手。“中国名酒”,亦如此也!“中国名酒”到底在哪里?在人民心中也!
“中国名酒”糟糕的舆论环境
但是,令人郁闷纠结的是,“中国名酒”的舆论环境却空前紧张和糟糕。仅“茅台申请世界奢侈品”一件无关重要的事情,却引起惊涛骇浪般的舆论口诛笔伐,炮轰围剿。2012年春节期间,又传出“上海市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酒”的新闻,原因是“茅台是世界奢侈品”。不知茅台惹了谁,每瓶两千多元的“世界奢侈品”形象几乎成了“为富不仁”、脱离人民群众的象征,遭到了全国舆论的抨击。
世界上几万、几百万、几千万元的名酒、名包、名表、名车、名宅多的是,都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为什么偏偏“茅台”遭“轰”了呢?这真是“中国名酒”遭遇的一场冷幽默。从“舆论叫停茅台申请世界奢侈品”,到季老爷子风格低调的《茅台不做奢侈品》的应对,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名酒”舆情环境背后的悖论、躁动和仇富。一个13亿人口的央央大国,真的容不下一枚“世界奢侈品”吗?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名酒走向奢侈品”与“官员腐败”有哪门子关系呢?不让官员喝茅台,他们还是会去喝洋酒、吃名宴、带名表、背名包、买名车、住名宅,那又该怎么办呢?而且,消费的都是外国的奢侈品,中国人的心理就好受了吗?“封杀茅台”与“惩治腐败”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为什么能在中国掀起波澜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国民心态成熟度”的问题。德国人、瑞士人与法国人(甚至其他国家消费者),在提到自己国家的世界名车、名表、名酒、香水名包时,总是对其精湛工艺、民族文化、高贵奢侈、世界稀缺等,赞不绝口、引以为豪。而中国人在提到自己国家的名品时,更多的是关注价格多少,卖给了谁,而对工艺品质、历史文化并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中国人眼球关注的只有“商品外在的市场价格表现”,而很少关注“商品内在的工艺品质价值”。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不幸,也是导致“这个民族很少有创造发明成果和产生世界名品”的主要原因。中国太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意义深刻的“名酒(正名)启蒙运动”。这让“中国名酒”的肩上又多了一层市场之外、任重而道远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人如何拨开“计划经济政策坚冰和市场经济商业乱象”的迷雾,如何引以为豪地评价“白酒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又如何心态平和地看待“中国名酒”的价格价值和“申请世界奢侈品”这件事,将体现一个崛起大国的开放性和成熟度。
目前,为了民族白酒产业的振兴与崛起,为了与日益肆虐的高价洋酒一争高低,内比品质,外比身价,一批业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正在不同场合为中华民族的“国粹”鼓与呼,为中国名酒正名。他们不遗余力的传播“中国名酒”的独特价值,让民众公平、理性、清醒地看到“中国名酒”和“洋名酒”竞争的本质,引领广大国民热爱民族技艺,坚信国货品质,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锻造大国心态,积极推进“中国名酒”的国际化进程。
龙永图(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G20中心秘书长):“我觉得洋酒对于中国酒业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记,洋酒已被中国酒业边缘化了,中国已加入WTO十年,尽管入世以后洋酒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但在酒业领域,中国已经完全开放,中国人有自己的口感习惯、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洋酒不适应中国人的口感,消费者喝洋酒喝不习惯”,随着中国崛起,崇洋媚外风过后,洋酒消费势头就会减弱。
华觉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白酒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中国人为世界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中国白酒与洋酒比起来毫不逊色”。
陈騊生(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奠基人):“如果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季克良(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名誉董事长):“中国白酒的微生物菌种1000多种,目前我们还没有研究透,白酒微生物应该是人体健康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万钧(北大客座教授、中国十大商务策划师):“名酒涨价和高价拍卖,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挺起了中国酒的脊梁,洋酒肆无忌惮涨价,白酒为什么不能涨价?洋酒就应该高价吗?国产品牌就应该低廉吗?是中国人歧视自己的民族品牌吗?这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