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阿迪达斯关闭工厂的猜想


王海林:阿迪达斯关闭工厂的猜想
近日,阿迪达斯(adidas)宣布在今年内要关闭在中国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厂。一石击起千层浪,这则新闻引发了无数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阿迪达斯要关闭工厂?
阿迪达斯是德国运动用品制造商,1920年,一个叫阿道夫·达斯勒(Adolf Adi Dassler)的先生创办了这家企业,时至今日也算是百年老企了。
阿道夫·达斯勒先生曾经是位运动员,又是一名技术精湛的鞋匠,他创办的企业自然就同运动和运动鞋有关系了。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发明了七百多种与运动有关的专利产品,缔造了阿迪达斯的运动用品王国。
中国人认识阿迪达斯是从电视广告中那些体育明星开始的。阿迪达斯对体育明星情有独,谁的名气大,谁就有可能成为阿迪达斯的代言。它就是要同明星绑在一起,明星闪耀,它也闪耀。
在体育明星中,阿迪达斯尤其喜欢足球明星,为它代言的足球明星有近300位,像梅西、比利亚、卡卡、贝克汉姆都曾经是它的代言人。
这样做自然有它的道理,在所有的运动中还有哪项运动比足球与鞋更有亲和力?当足球明星在赛场上矫健飞奔的时候,阿迪达斯也飞入了人心。
阿迪达斯本来没有什么意思,是创始人名字的谐音,但是它的标志“三叶草”却有丰富的含义。它想表达的是奥林匹克的“三高”精神,即“更高、更快、更强”,它就是要做最棒的产品。
阿迪达斯赞助过无数的体育比赛,在今天的体育赛事上,无论是世界杯,还是奥林匹克,没有阿迪达斯的身影是不可想象的。阿迪达斯也赞助运动员,成就了无数运动员站上领奖台的丰功伟业。
正是因为如此,阿迪达斯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并且成为消费者心目中信赖的世界品牌。也正是因为如此,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唯一一家工厂才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阿迪达斯的主要市场本来是欧美,但是中国的市场又不能忽视。它于1980年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在中国设立了品牌推广机构,但是表现得相当克制。
在最初的20年时间里,它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市场的瞭望者,并不想过多地参与竞争,它认为中国市场还难以接受自己的高端定位,它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不高。
可是,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人渐渐富了起来,这么一个庞大经济体和正在释放的市场能量是任何一个世界级公司所不敢忽视的。
阿迪达斯沉稳与冷静的“贵族”风格,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那高达千元的运动鞋对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奢望。
市场的潜力正在变成现实,阿迪达斯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它迅速从瞭望者变成了行动者,它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中国做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领跑者”。
阿迪达斯开始了对中国市场的强攻。2003年阿迪达斯成立了大中华区公司,要以中国大陆为基地统一管理整个华语地区市场工作,并将中国列为全球重点发展地区。
2004年,花5亿元人民币与中国足协签订了长达6年的赞助合同,2005年花2亿元人民币与中国国家排球队签订了5年的赞助合同,2008年与李宁公司竞争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并且获胜。
销售网络也在同步扩张。从2004年开始,阿迪达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扩张,每月新开门店40间,到2011年门店数已达到6700家,销售额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19%。阿迪达斯雄心勃勃,宣布要在2015年之前再新开门店2500家。
阿迪达斯的业绩也十分骄人,2011年度全年业绩显示,营收为133.44亿欧元,撇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13%;每股利润同比增长18%。今年一季度,阿迪达斯全球销售收入增长14%,达38.24亿欧元,股东净收入由2011年的2.09亿欧元增长38%,达2.89亿欧元。其中,阿迪达斯大中华区的业绩最优,销售收入增长26%,达到3.85亿欧元。
可以看出,阿迪达斯的市场前景看好,在中国的市场更看好。在这种情况下,阿迪达斯关闭苏州工厂,绝不会是拍拍屁股走人,而是另有战略企图。阿迪达斯是在局部进行战略调整,以便谋取更大的利益。
与此同时,它在天津正在建设物流中心,另一个物流中心在苏州,一南一北两个物流中心对应中国南北两个大的销售区,说明阿迪达斯正信心十足,处在进军中国市场的大好势头上。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高嘉礼(Colin Currie)曾经放言:“今后五年,阿迪达斯在华年销售额将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这是阿迪达斯的目标,它只会更重视中国市场。
所有的企业都要核算成本和利润,阿迪达斯也不例外。为了降低成本,阿迪达斯在华实行的是本地化战略,它有300家代工厂,这些工厂大都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
当初在苏州设立一家工厂,原打算是做示范基地和发包中心,现在中国工厂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已非当年所比,它们完全能够生产出世界顶尖的各种运动鞋,它们唯一缺少的是自己的品牌。
阿迪达斯新闻发言人说“公司将不会在其他地方重新开设该工厂”,这句话不可能是假。自己办工厂不仅成本高,还要经常接受欧美劳工组织的检查,这些劳工组织比我们爱管闲事。阿迪达斯对工人并不刻薄,它对苏州工厂工人的补偿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出手既慷慨又大方,以此推断,平常工人的工资也不会太低。
办工厂不如找代工厂,做制造商不如做品牌商,这是今天制造业行业的普遍现象。像苹果、惠普、罗技、耐克、保罗、鳄鱼等等企业都在这样做,都是手里握着品牌,到处找低价的代工厂,阿迪达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国有那么多代工厂嗷嗷等哺,而且彼此在血拚价格,阿迪达斯很容易就能找到代工厂,很快就会把减少的产量补上。以后也只要发号施令,遥控指挥,专心做品牌经营商了。
这几年,中国的工资成本确实在增加,土地成本也在增加,许多企业从珠三角和长三角开始往内地搬迁。最典型的是富士康,富士康硬是在两年时间里,把四十万人的厂区从深圳搬到了重庆和河南。
成本增加了并不代表中国就没有成本优势,据《时代周刊》2011年6月报道,中国制造业平均时薪为3.1美元(约合20元人民币),远低于美国平均时薪22.3美元。
目前确实有零星的外资企业撤离中国,但是千万不要把孤立的企业行为当成普遍的行为。这些企业要么是收缩战线,要么是转型升级。
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在中国办企业有集聚效应。尽管欧美都在设法进行再工业化,但是最终决定企业去向的还是成本和市场。外资既然来了,想回去也不那么容易,在成本和市场都占优势的中国,大规模的外资回流是不可能的事情。
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确实是个威胁,但是并不可怕。产业转移是自然规律,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工资成本的敏感性很强,哪里工资低就可能转移到哪里去。
一百多年来,纺织服装业的转移已经绕了地球一圈。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英国转移到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先是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然后又转移到中国大陆。产业每转出去一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都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升级。
今天我们的工业化已经进行了30多年,一大批先进制造业正在成长起来,纺织服装业转移部分出去是迟早的事情。有转移,也会有升级。但是大规模转移出去也不可能,因为我国还有广大的西部纵深,那里的工人工资并不高,完全可以同东南亚国家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口基数太大,纺织服装又是人人都需要用的产品。这么大的市场使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敢掉以轻心,不到万不得已企业是不会转移出去的。
况且企业转移出去还存在水土不服、营商环境和企业配套问题,这些都会增加成本,增加多少成本也需要考量,有些企业转移出去了又回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阿迪达斯关闭了一家工厂,这个问题已经不太重要,关就关吧。重要的是,中国的代工工厂什么时候能走出代工向品牌和设计环节延伸,什么时候能扩大民族品牌市场占有率,什么时候能让阿迪达斯关闭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