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园区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管理模式、产业发展模式、融资模式、土地利用模式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模式
学校或民间非赢利机构主导型
学校办的园区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学校或非赢利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
政府主导型
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园区都采用这种模式,政府对园区建设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给园区发展提供大量投资、土地,主管其日常运营,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还提供园区的基础研究和培训设施,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企业到园区来投资发展。在必要情况下,政府还直接参与工业生产,和私人资本一起建立合资公司。该模式优势在于:政府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智力环境和政策支持。缺点在于:政府行政色彩过于明显,企业的依赖性较强,可能导致企业创新精神丧失,不利于企业和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大学、企业联合管理型。
目前美国相当一部分科技园区采取这种模式,其典型的是美国位于以3所大学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央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它由相对独立的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代表11人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三角研究园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内部事务无权干预。北卡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州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北卡电子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此外还有部分联邦政府、以及北卡州政府与大学结合设立的科研机构。州政府有计划地与大学相结合,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际上左右了研究园的发展方向,为提高该州经济水平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官、学、产”共同管理的模式,一方面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了企业发展中后劲不足的缺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性科研智力环境;另一方面,共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激发了大学和企业界的活力。
产业发展模式
依托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
科学园模式。一般是指在科研机构聚集的地方建立科学园区。这种园区一般位于大学、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地方或中心城市,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减少入区企业的科技开发风险,并对具备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科学园模式目前在世界上采用较普遍。
科学城模式。一般是指国家为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而营建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集结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文献、情报、计算机等设备和服务设施的共享,并依托科学城建立工业园区,转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科学城发展模式,有美国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新加坡科学城等。
技术城模式。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平衡尖端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居住而形成的城区,不单纯以追求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为目的,而是追求高技术机构与根植于高技术文化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世界各国的航天、宇航发射以及核试验等基地,一般都是这种模式。
加工区模式。一般是指在区内很少或不进行科研开发工作,通过集中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优势加工企业,或利用既成的外来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的工业园区。例如日本的九州硅岛,其研究机构和开发部门仍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
产业带模式。一般是指由若干规模较大的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科研机构、企业群体连成一片所组成的产业地带,往往没有具体的边界或区域界限,一般分布在较广阔或狭长的地带。美国旧金山“硅谷”就是产业带模式的典型代表。
依托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
优势企业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优势是指企业自身独特拥有的、利于成长与发展或竞争制胜的因素,如科研力量雄厚、人才储备充分、生产设备先进、具备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等。其形成主要是该地区有较大的特色企业或是政府通过政策等形成优势企业,其优点是产业间集聚功能强、竞争优势显著、产业链体制完善、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其缺陷是一旦优势企业出现问题,整个园区经济的运行都会受到很大的牵制。
中小企业集聚型产业发展模式。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是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协助又竞争的网络关系,才有了与规模较大的同类企业竞争的基础。其缺陷是产业链不够完整,难形成规模经济。
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介于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模式之间,规模可大可小。既有优势企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也有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优势。既有比较优势也有竞争优势,但其缺陷也比较显著,比如说,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作用不协调,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差距明显、层次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