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上市公司转变为上市公司后,公司控股股东的思维出现一段时间的混乱,因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上市以后,个人财富用“市值”来衡量,所以,管理者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股票的价格,并在管理决策中引入一个新的思考维度:我们这样做事情,分析师会怎么想?股东怎么想?通过“示好”资本市场,推动股价的上涨,增加个人财富。
我们不能说这样做不对,更有专业人士称之为“市值管理”,鼓励企业适应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满足资本市场“游戏”的要求。但也不能说全对,但凡这样的事情,对与错,就在一个“度”上。所以,一旦有的上市公司过分讨好资本市场,就会被人们称之为“市值管理过度”。这和在企业里做事情一样,不讲人际关系,没办法协同作战,太注重人际关系,你那环节的事情往往做不出质量来,道理一样。
其实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主要还是为了被投资企业能够盈利而来。进一步地讲,是为了你企业家的判断力而来。因为你是业内的专家,你应该具有熟练的企业“驾驭”经验,那好,我们这些投资者上你的车,搭你的顺风车,和你走一段。你应该做的本质的事情,还是把你的车驾好——让企业的利润得以持续的增长,我们坐你的车才是值得。至于每个投资者的动机,有的长期,有的短期,你无法兼顾,大可如同以往,执意前行,让时间证明你和你的企业都是“时间的朋友”。
上市公司应该做的本质的事情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