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通胀压力减小 新股发行可缓
市场经济的奠基石是定价机制,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股市也是如此。
股指在跌跌不休之后,更大的下跌还在后面。7月16日A股市场迎来了重重的一击,上证指数收报2147.96点,全天大跌1.74%,创下自2009年3月16日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深证成指收报9540.89点,全日急跌2.57%,两市共有135只个股跌停。
残酷的股市让股民们终于认识到了,A股市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你无论什么时候入市,都会套你没商量。
7月16日,股指反应之所以如此激烈,是因为证交所宣布,在7月16日至20日的五个交易日里,有8只新股上市发行,新股恐惧病立马爆发。
股民们已严重失血,更多的嗜血者还在那里贪婪地等着。8只新股上市的信号,让股民们对未来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因为8只新股之后,还有397家公司在那里等审过会,这才是让股民最惧怕的。
面对股市扩容的形势,股民们终于忍不住了,在天涯论坛上贴出了“千万股民大签名:强烈要求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的帖子,响应者无数。
据新华网报道,针对股民要求停发新股、停止扩容的问题,上周五证监会投保局在官方网站上回复称,“从过往的经验看,停发新股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改革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应当在市场和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下进行。”证监会称,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储蓄率高达52%,总的资金供给应该说是比较充裕的。目前资本市场气氛不够热烈,主要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不是因为资金不足。
话语的霸道已不值得反驳。统计显示,A股历史上共有6次新股暂停发行。最近的两次新股暂停发行,分别是2005年5月25日到2006年6月2日,以及2008年9月25日到2009年6月16日。2005年5月25日到2006年6月2日,因为股改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沪指于2005年6月6日见低998.22点后,一路涨至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
2008年9月16日到2009年6月29日,IPO暂停后,上证指数在2008年10月28日创下1664.92点后一路上行,于2009年8月4日上摸至3478.01点。
影响股指走势的因素众说纷纭,归根结底无非是经济形势和资金规模。经济形势好和入市资金多,股指就涨;经济形势不好,入市资金抽逃,股指就跌,全世界的股市概莫能外。与此相关联的是货币政策和扩容节奏,两者的配合非常重要,好的政策都是政策配合的结果。
当货币多发的时候,股市是很好的蓄水池,可以把多发的货币暂存起来,防止通货膨胀。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说,叫做把热钱引入池子里。金融危机过后,各国都放缓了股票上市步伐,甚至有大量企业退市,而A股市场是大量企业上市和增发新股,上市公司从2008年的16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2500多家左右,净增900多家。
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股上市,造成股市规模迅速膨胀,我国多发的货币在股市上迅速堆积。A股市值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市,仅次于美国,股市消化了部分多发的货币。从这一点上说,股市防止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10月21日,A股一共有789家上市公司完成首发融资,实际募集资金达1.05万亿元。与此同时,有581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再融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再融资6436亿元。三年多时间里,融资从A股市场拿走1.69万亿元。如果再加上难以估算的市值下跌和股民的损失,A股市场上消化掉了至少三分之一多发的货币。
股市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这些资金没有流入消费市场。在市场的表现上,是优化了资金结构,增加了投资资金,减少了消费资金。除了股市以外,还有汇市和期货市场也是这样的蓄水池,在我国,汇市和期货市场蓄水能力不强,那就只有靠股市了。
通货膨胀到什么程度,首先要看股市消化到什么程度,它反正是虚拟经济,一堆泡沫。如果前期多发的货币在这些泡沫中消化掉了,那么实体经济,也就是像锅碗瓢盆那样实实在在的产品,价格就不会大涨。如果在虚拟经济中消化不掉,那么就要在实体经济中消化掉,结果就会是产品的全面暴涨。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样的蓄水池,如果股市天天都涨,那么大家手中的钱就更多了,到时候大家都拿着钱去买东西,那将是水漫金山,钞票乱飞了,也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代的真正到来。
将股市作为蓄水池是一种政策的组合,说明宏观层面在调控经济方面越来越成熟。可是最近的表现又让人跌破眼镜。
今年二季度以来,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下降,4月份是3.4%,5月份是3%,到了6月份只有2.2%。一般来说,CPI小于3%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大于5%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大于10%是恶性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可以创造需求,对经济发展有利,在过去的30年,全球经济都是温和通货膨胀。
通胀压力在减小,蓄水池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新股发行频率和规模理当有所减缓。7月16日之前的三周新股发行频率确实有放缓的迹象,平均每周只有三只新股申购。正当股民为证监会的英明决策欢呼的时候,紧接着就曝出了新股密集上市的消息,难怪股民会产生恐惧。
前两年的扩容政策虽然让股市失血,但是对于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来说还是有贡献的,总体评价政策尚可。现在的扩容政策就有失水准了,是既让股市失血,又让货币通缩,最终将会导致市场信心的丧失,经济走向长期低迷。
经济数据正在说明问题。二季度GDP增速下滑到7.6%,增速逼近年初确定的增速目标底线7.5%;6月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0.2%,仅在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50%偏上,创7个月来新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坚持高强度的扩容就不那么正确了。
再看美国股市,在低迷的六月,没有一只新股发行;上一周,美国也没有一只新股发行。再往上回溯一下历史,美国股市200多年上市了3600多只股票,中国股市20多年上市了2500家,中国正在用20多年的时间赶超美国,步伐迈得确实快了一些。
目前的宏观决策层最需要做的是叫停或者暂缓IPO,有人说这是行政干预,不妥当。这确实是行政干预,但是符合市场规律,是对不妥当市场行为的矫枉过正。当职能部门在自我陶醉、乐此不疲的时候,市场最需要的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