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终结篇)


  
  

  通书•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这一章读起来让人很有感触的,这本《通书》我们一起学习了半年,刚开始一点都不了解,现在到了尾声,通过《蒙》、《艮》两卦的精神,就能把整个学习过程都体会出来。所以周敦颐先生把《蒙》、《艮》二卦作为《通书》最后一章也是有他的深意的,可以说真正是用心良苦。

  我们现代人对真正的传统文化,大多数人都还处在童蒙这样一个阶段。真正是如此,我自己也是这种感觉,在很多地方都还是懵懵懂懂的。《蒙》卦的“蒙”字,通“萌芽”的“萌”字,指的是刚刚开始,最初的生发状态。不管是做事情,做学问,都有一个最初的学步阶段。整个《蒙》卦就是在教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应该怎样蹒跚学步;同时,这里面也在告诫师长,要怎样才能做好童蒙的启蒙老师。这是《蒙》卦。

  那么《艮》卦呢?它指的是事物的终结、终止。“艮”就是止。在这一章中,周敦颐先生从《蒙》卦到《艮》卦,从启蒙到终结,强调了学修圣人之道的这样一个循环。《蒙》卦的具体内容在前面《师友》一章中就讲到过,这里就不再详述,只是略微地解释一下。周敦颐先生这一章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参照《蒙》、《艮》二卦的卦、象、彖辞而来的。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这是来自于《蒙》卦的卦辞,如果我们打卦打到一个《蒙》卦,也许你就会有点发蒙,是不是不太好啊?不过没关系,因为《蒙》卦的卦辞说:“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虽然此时自己好像处在迷蒙的状态,只要你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知位,那么就能够通达,就不会永远都是蒙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真正的教学,并不是老师求着要去教学生,而是学生必须清楚自己在学问上处于无知的状态,然后去求教于老师。而且学生求教老师,要像卜筮叩神那样庄重,只有这样怀着诚敬之心去求学,老师的指导才会入心,整个教学才会取得上佳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蒙》卦彖辞的解释:“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一段里的“山下有险”,具体指的是卦象上下之间的关系,上卦是艮卦,其象为山,下卦是坎卦,其象是水,同时也代表了门坎、陷阱。“险而止”,“止”是《艮》卦的一个表现,人遇到险境当然要止,要悬崖勒马,不然就要掉入万丈深渊。“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一句指的是上下卦的中爻是互补的。我们看下卦中爻是阳爻,上卦中爻是阴爻,正所谓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之间是相通的,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运行。其实,《蒙》卦这里是个比喻,下卦比喻的是童蒙,比喻的是求学的人,上卦比喻的是老师。在《易经》里面,下卦指的是内部,即内卦,上卦指的是外部环境,即外卦。作为一个求学的人,内部指的肯定是自己,老师就是外部的条件。你看下卦一阳上升,上卦阴爻下降,这就是一种互相交流的状态,有交流就能亨通。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这里的“童蒙求我”,在卦象上看,指的是下卦的中爻往上去寻求上卦的中爻,有上升以求的这样一种趋势。对于上卦,由于下卦阳爻一动,他也会产生反应,于是一阴下降,这整个过程就是“志应也”,上卦和下卦的志向是相应的。从教与学的角度上看,一个想求学的人找老师去求学,而对于一个真正的老师,他肯定非常乐意把自己的东西传授出来,这两者之间的志向是相应的。

  “初筮告,以刚中也。”这一句指的是下卦阳爻居于中位,阳爻以刚为表象,说明求学的志向很坚定,对于这种来求学的人,就应该教他。“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再三”,从教和学的关系上来说,如果你老是一而再、再三地提同一个问题,那么就说明你对老师的回答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没有认真地去领会,你心不在焉,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就是“渎”,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就应该“不告”。从卦象上体会呢,所谓的“再三”,指的是卦象中的三爻和四爻。在《易经》里面,上下卦各爻是要相应的,刚才讲下卦的中爻要和上卦的中爻相应,即二五之间要相应,三爻就应该和上爻相应,初爻就应该和四爻相应。对于《蒙》卦而言,初爻是阴爻,四爻也是阴爻,它们之间是很难沟通的。三爻是阴爻,上爻是阳爻,看起来是一阴一阳,好像可以沟通,但前面我们也说了,阳气体现的是一种上升的趋势,而阴气体现的是下降的趋势,那么在这里,三爻的阴爻和上爻的阳爻之间还是不能相通,因为三爻的阴气长不上去,上爻的阳气也降不下来。“再三渎”,就是说三爻和四爻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它体现的是“渎”这样一种不良的状态。

  但是最后一句“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怎么理解呢?为什么“蒙”这样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能长养心中之正呢?甚至能有成贤成圣的功德呢?这里我们可以参看一下《蒙》卦的象辞:“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山下出泉”,《蒙》卦上艮下坎,其形象就构成了一幅很清丽的画面:在静静的山麓,有清泉从中流出,汇成一条小溪,蜿蜒地向远方流去。周敦颐先生这里也有解释:“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比喻童蒙的这样一种状态,娃娃刚开始求学的时候,心里面没有什么杂念,就如同一汪清水,如果能好生引导,那么就能灌溉良田。“静而清也,”就是心里面很安静,也很干净。“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如果你不断地搅动它,对于小娃娃,你教了这样又教那样,就像现在的孩子,学习之外,一会上这个补习班一会又上那个情趣班,钢琴、奥数、舞蹈、绘画什么都让他去搞,就把心思整个给搅乱了。当然,如果孩子本身喜欢某个东西,那么顺势而为让他去学就会比较好;但如果孩子本身并不喜欢,而是掺杂了我们大人的想法,硬让人家搞这样那样的,那就搅乱了。“乱不决也”,这样的话,那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学什么了,无法立下志向,就不能有所决策。所以说“慎哉,其惟时中乎!”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非常非常慎重。对于《蒙》的卦象而言,并不是只有处在中爻时才要慎重,而是处在每一爻时都应该很慎重。

  我们再回到“蒙以养正”上来看。象辞中的“君子以果行育德”就是彖辞里的“蒙以养正”。为什么这样说?我记得当初冯老师在讲《庄子》的时候,特别强调“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是什么意思?这也是“蒙以养正”。我们对于某件事、某个学问、某种道理不清楚,处于迷蒙的状态,不是什么坏事,谁敢说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啊?我们知道自己迷蒙,才会去求教老师,这样你的知识、你的学问、你的水平、你的经验才会增长。如果没有这个“蒙”,你觉得自己把一切都搞懂了,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全都晓得,那么你就不可能再进步了,也就不可能养这个“正”。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现代人称他为西方第一智者,也有人说他是西方的孔子。称他为西方的孔子,主要是指他对西方社会伦理思想的贡献,但从他的言行上看,我个人认为,他更像是一位佛教的中观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总结自己:“你们都认为我是一个智者,实际上我只知道一件事情,我只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就是因为这一点,使苏格拉底成为了西方第一智者。他作为一个智者,周围也有很多学生追随他,当时雅典有很多大哲学家、大学问家,他找到他们并一一辩论。他见面时先说自己是雅典城里面最无知的人,现在前来向您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请教问题,您认为您的学问中最根本、最好的是什么东西?有的说是爱,博爱。苏格拉底又接着问:那您这个爱是有分别的爱还是无分别的爱呢?如果是有分别的,那么对好人爱,对坏人还爱不爱?如果是无分别的,您对坏人也爱,那对好人就是不公平的……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他把雅典城里所有的大学问家逼到了自相矛盾、哑口无言的地步。到了后来,他引起了上层社会的公愤,说他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还用歪理邪说教坏了青年,然后经过很严格的法律程序投票表决要将苏格拉底处死。当时虽然判了死刑,但又觉得苏格拉底确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没有做过什么真正的坏事,想给他留一条生路,只要他承认自己的学说是歪理邪说,愿意悔改,就可以赦免他。但是苏格拉底不认错,很平静地接受了他的命运。苏格拉底在临终的时候,有人问他还有什么事情,他突然想起,说自己还欠别人一只公鸡,让学生帮自己还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是西方的第一智者。他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蒙以养正”的感觉。

  对于“蒙以养正”,我们若能切身体会,那是非常奇妙、非常精彩的。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这点上也都是相通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记住我们书院宗旨中的一句话:“弘扬国学,拒绝偏激”,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我们也要善于吸纳,不要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树立起一道人为的樊篱。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艮》卦。《艮》卦比《蒙》卦要稍微难理解一点。“艮其背,背非见也。”这个“背”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认为这个“背”实实在在的就是指人的背,“背”就是艮。从中医上来说,把人体各个部分用《易经》的卦来代表,比如背是艮,头是乾,腹是坤……但是从卦辞上看,“背”指的是背面的意思,因为《艮》卦最核心的部分代表的是“止”,停止,所谓“艮止”,“止”又有背面的意思。《易经》是最讲阴阳的,从一般的角度来看,阳是清楚的部分,太阳照到的地方;阴指的是背面,就和月亮一样,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月亮阳的那一面,阴的那面我们看不到,这就是背面的意思。《艮》卦的卦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由于它处在背面,那么我们要想找到背面的东西是找不到的。虽然我们找不到背面的东西,但是我们又时时刻刻地受到它的影响,始终在它的阴影之中,所以是“行其庭,不见其人”,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这样一种状态。周敦颐先生对这个“艮其背”的解释也是如此,也是指的“背面”的意思。所以他说:“艮其背,背非见也。”背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是从这个感觉上来说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艮》卦的彖辞。“艮,止也”,如果我们走路,走到一座大山跟前,没有路了,当然也就只有停止了,要终止了。“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真正碰到南墙的时候,我们该回头的还是要回头,同样的道理,我们该大胆往前走的时候就要大胆前行。如果你反其道而行,该止的时候你不止,该行的时候你不行,那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所代表的精神就是“动静不失其时”。“艮其止,止其所也”,《艮》是要让我们止,那么止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止其所也”,就是在当下这个地方,当下我们就要止住!“其所”,就是当止则止的这个地方。如果我们面对了一个真正不可逾越的东西,不能说我要耍蛮,要强行通过,这样就是犯傻了。应该就在这个地方停止下来,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看清周围的环境,认清事物的变化趋势。“上下敌应,不相与也”,周敦颐先生之所以说“艮其背,背非见也”,这也是从卦象的角度来看的。《艮》卦上下皆艮,互相都是背离的,初爻和四爻都是阴爻,是相背离的;二爻和五爻也都是阴爻,还是不能相通;三爻和上爻也是如此。所以是“上下敌应,不相与也”,都是互相排斥的。“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这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艮》卦象辞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兼山”指的是两重山,《艮》卦的上卦是山,下卦也是山,两座山重在一起。那么它在精神方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止艮止,要止在哪里?要止得其所。止得其所就是止于自己所处的位置上,也就是“思不出其位”。我们做事情、想问题都不能过,不能超出自己的位置,越过自己所能了知的范围。该国家总理考虑的事情就由国家总理去考虑,我们就不要去想了,做好自己的本份事就行了。这次“5.12”大地震以后,网上有不少人发表言论,说中央应该如何如何,省长又应该如何如何……实际上都是思出其位了,这样不好,反而会添乱。

  那么,为什么周敦颐先生要把《艮》放在整个《通书》的最后呢?这是因为《艮》卦对于心性修养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启示。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道家,在这点上都是如此。比如佛教讲止观法门,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止”。有些人就会说了,我是一开始就直接修观的。然而,如果没有得止,那观肯定是修不起、观不起来的。这是因为止和观是一体的,是不二的,止是止你心中的妄念,能够把妄念控制住、停止住,这个时候你才有能力修观。如果你连妄念都止不住,那你还观什么呢?你想观这个,但妄念一来,你就跟着跑了。所以修观的同时,也就是在修止,否则你就没法观。所以止观双运,止是最根本的,修止是最重要的。道教讲“致虚极,守静笃”,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虚”到极致之处,要“静”到笃的程度,这都是在“止”上面下功夫。

  周敦颐先生的学养经验,最初确实是通过参禅得来的。他曾参学过当时众多大禅师,如寿涯禅师、东林常总禅师、黄龙慧南禅师、黄龙祖心禅师、佛印了元禅师等等,确实在其中找到了感觉。想必大家对佛印了元禅师应该有些印象,他和苏东坡的交往非常深,他们之间的往来唱和也经常见于各种书籍。其实,周敦颐先生和佛印了元的交往也很深。

  据《居士分灯录》的记载,周敦颐是佛印了元的法嗣。有这么一则公案,周敦颐去参佛印了元禅师,问:“我们儒家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而你们禅家为什么要讲无心是道呢?”佛印回答说:“疑则别参。”如果你怀疑你们孔夫子和我们老佛爷的话,觉得两者之间矛盾的话,你就别参了,或者到别处去参。周敦颐说:“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我也不到别处参,也不去参另外的话头,我就是有此疑问,请问到底什么是道?佛印了元就说:“满目青山一任看。”到处都是青山绿水,随便你看。周敦颐听了后,感觉很舒服,就在佛印了元那里住了下来。有一天突然看见窗前的草长起来了,很青翠很茂盛,一下就找到了感觉,顺口说道:“与自家意思一般。”并写了一首偈子呈给佛印了元:“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佛印禅师和了一偈:“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

  从此以后,周敦颐先生逢人就说:“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意思是说老佛爷用心良苦啊,太慈悲了,讲了那么大一部《法华经》,太庞大了!说那么多干嘛?还不如用《易经》的艮卦就解决问题了。后来有些佛教人士认为周敦颐的这句话太过分了,居然说什么老佛爷的一部《法华经》还不如一个《艮》卦。不要说《法华经》了,如果说《易经》六十四卦不如一个《艮》卦,也都说不过去——你把《乾》、《坤》二卦放哪里呢?其实,周敦颐先生的这句话是有它的时节因缘,他针对的是我们具体的心性修养的下手之处。佛教净土宗也说过:“一句佛号,概括了释迦牟尼的三藏十二部。”藕益大师还说,一声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其实,这都是指具体的修行入手处而言,并不是说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就真的不如一句佛号,或《法华经》真的就不如一个《艮》卦。

  那么,《艮》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止”!你看释迦牟尼修了那么多的苦行,遍参了九十六种外道,最后在菩提树下打坐,睹明星而悟道。他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他说的是“止”!止啊!他老人家悟道以后,就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也不要想多了,就是要止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你如果还在东想西想,以为这个东西有多玄多妙,那就错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能不能止住这个念头?能不能把自己的一切意识感觉都打掉?有些人一说到“止”,首先想到的就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一切都静止不动了,这和一块木头、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信心铭》说:“止动归止,止更弥动”,这个内涵要好好参,才能过得了这一关。人往往总是落在两边,不在这边就在那边,说空就落入顽空,说有又陷入实有,就是不能中道而行。那么中道而行的“止”是什么感觉?很简单,就是《艮》卦象辞的最后一句:“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个就是中道而行的“止”!我在什么位置,我就做什么事情,不出其位,并不是我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艮》卦的精神对我们的心性修养,确实非常重要。如夏代的《连山易》,它就是以《艮》卦作为第一个卦开头。这点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修中慢慢去体会,你真的体会到“止”的妙处了,那就真有修行入门的感觉了。总之,我们修行的入手处就在于此,而终结之处也在于此。

  《通书》到此就全部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