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怎样使用政府票据?
——发行政府基金吸纳过剩资金,发行政府票据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票据:凯恩斯主义
消解当今滞涨危机的有力武器
——可同时解决“滞”和“涨”的新的货币财政工具
——彻底解决政府发展公共产品需求的财政货币手段
——创造欧盟“财政”和欧元区国家“货币”的方法
东方金融 薛克俭
六、怎样使用政府票据?
——发行政府基金吸纳过剩资金,发行政府票据提供公共服务
此次欧盟滞涨危机是由于信心缺失而反映的流动性不足,绝不是资金不足。各国政府低息以至无息提供海量的货币流动性,过度的货币超发行,一方面为下一步经济复苏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为增发货币而增加的国家债务危机。
为今之计,真正化解滞涨及国债危机需要“四管齐下”:一是发行高信用等级的政府基金吸纳过剩资金,弥补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缺口,二是立刻停止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是在进一步执行税收财政紧缩政策,防止为复苏的经济“撤火”,四是启动票据财政,发行政府票据拉动公共需求,并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
其核心是启动票据财政:在直接的财政税收之外,在不直接增加企业、政府和个人负担,不破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在现行金融制度框架内,在资金产品双过剩的情况下,发行具有间接税收职能的政府票据,弥补财政资金缺口,发展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产业。具体做法是:
——政府以财政收入为担保,竞标发行定期封闭可转让的浮息保值的政府基金,政府基金可以在商业银行按牌价转让;
——政府将政府基金存入中央银行,政府财政负担付息和收息的差额;
——以政府基金为依托,占据国家货币发行指标,政府发行与政府基金等额的政府票据,第一批专项用于补充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金缺口,进入个人账户;
——政府票据电子转账,专款专用;
——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收到的政府票据可用于物质采购和支付工资,缴税交费,也可在商业银行按牌价转让或者贴现,但不得购买证券等;
——政府通过税收回收的未到期的政府票据,也可以再次投放使用;
——政府票据到期后可循环发行,也可以停止发行,取回政府基金;
——遇特殊情况,在政府票据未到期前,政府也可以使用政府基金赎回政府票据。
虽然产品过剩,资金过剩,已经成为当代市场经济的常态。但是,分配或者处理过剩资源,与资源稀缺的市场经济假定相悖:法定货币配置无法配置过剩资源,税收财政也不能强制征集过剩资源。政府票据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过剩资源与公共需求衔接的难题,但是,却产生了政府票据,这种票据财政与次生货币的聚合物与目前金融、财政体制无法对应的新问题。我们认为,既然政府票据具有财政和货币双重属性,那么在法理上就应该由这两个属性的主管部门共同监管。
作为金融工具,中央银行对财政基金和财政票据怎么管?首先,中央财政发行政府基金需要报中央银行批准,募集的资金需要在中央银行保存;中央财政发行政府票据按非融资票据监管,更需要中央银行批准,并占用货币发行额度。其次,政府基金和政府票据还要列入金融工具范围,服从中央银行的统一调度。由此,中央银行安排和调整社会资金,增加了两种新的金融工具。
作为财政工具,国家对政府票据怎么管?首先要特别分清政府基金政府票据发行与财政性货币发行的区别。财政性货币发行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为了弥补财政资金严重不足,应对特殊需要,以政府赤字为代价,增发货币,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式的发行,是政府对中央银行业务的行政干预行为;而政府基金和政府票据的发行是在资源过剩且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为了引导过剩资金拉动公共需求乃至整个经济,按照中央银行调控社会资金的要求,中央银行主动与政府联手进行的市场化操作。两者的主要区别通过下表反映。
表3 政府票据与货币财政性货币发行的区别
|
财政性增发法定货币
|
政府基金政府票据 准货币
|
发行原因
|
财政赤字
|
产品过剩
|
发行目的
|
特殊需求 如战争
|
治理金融危机兼顾财政需求
|
货币特点
|
被动增发货币
|
主动发政府基金政府票据
|
货币结果
|
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
治理通胀 启动有效需求 价格可控
|
通货可测性
|
差
|
强 事前论证
|
财政时效
|
一次性
|
新的长期财政工具 不需征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