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村旅游文化发掘的几点建议
文/袁成达教授
引言
武当山旅游经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太极湖景区的大手笔建设,业已成为大武当旅游的亮点。而武当村独立特行的开发思路则是开发大武当的又一个新起点,既糅合了武当仙山的灵韵又融合了丹江碧水的灵性,恰似一颗耀眼的旅游新星在大武当的脚下升起。
建设武当村是一项千秋大业,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要经得起游客和时间的检验。建好武当村将带动丹江口市江南一带地方经济的腾飞,决策者和建设者的英名也将永载史册!
借此谨对武当村旅游文化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发掘文化 创新思路
当今时代已步入“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希望通过旅游休闲、娱乐,调节身心、缓解压力,获得某种精神享受,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娱乐化、益智化的特点,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特种旅游正成为时尚。旅游产业虽然已成为朝阳产业,但也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过去那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禀赋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旅游产业需要文化来提升,需要创意来拓展。文化可以提供创意源泉、开拓市场空间、创造合作平台,文化可以也应当在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而旅游要和文化进行更深度的融合,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旅游业是文化本位的经济产业。同时,中国旅游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逐步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多元化、中高端市场过渡,旅游产业进入系统升级新阶段。因此,旅游景区的品质也必须适应市场的文化诉求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并提供具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目前,挖掘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产品创意的潮流。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浙江杭州的“宋城”、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都是以历史文化创意的成功旅游产品;而云南的“印象云南”、“纳西古乐”,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则以绚丽的民族文化作为创意的核心,大受追捧。许多地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观念,重新盘点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发现过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俗不登堂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蕴涵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信仰情结。一经创意包装,立刻一鸣惊人,成为成功的旅游产品。
武当旅游 从这里起步
对于武当村旅游开发的主题来说,突出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沧浪文化、均州文化、移民文化等具有本土性质的古代文化和文明,这是地方特异性的表现,也是武当村地域性所决定的。突出这些古代文化和文明,就要不断地挖掘武当山乃至周边隐藏在民间的野史和传说,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风等方面收集素材。注意与武当山景观优势互补,在大武当的氛围里,必须有自己的创新提炼。
这里曾经是商周麋国的治所,起源于尧舜时期的古糜部落,在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统辖今天的郧县、郧西、均县、房县、保康和陕西白河一带千里疆域的麋国。麋者,非鹿非马,非驴非牛,故民间亦称为“四不像”。据《中国大事年表》记载,当年在武王伐纣之时,这个拥有“四不像”的部落还参与过讨伐商纣的战争,为周朝的兴起打过前阵,立过战功。
遥想当年,此地水草肥美,茂林修竹,气候湿润,麋鹿成群,一派生机。史载“盖相传玄帝之先曾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麇,而均(即均州)为麇地,故因以名宫焉”。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太子玄(真)武,立下宏图大志,按照紫元君的点化,十五岁辞别父母,决然来到古均州城南的太和神山修行。
对于真武的传说,武当山景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古迹和宣传,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着手,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真(玄)武正是从古麋国都(即武当古县也即今武当村所在地)出发前往武当山的,武当村即是真武离家修行的出发地。鲜明地打出:武当旅游,从这里起步。这是对大武当旅游文化的补充,也是武当村今后旅游的一个重要亮点。
榔梅花开 客人来
武当山不但古建筑群宏大壮观,自然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各类植物758种。其中黄精、笋类、隔山消、骞林茶等10种物种以珍奇独有的特性在明代列为朝廷供品,而武当榔梅又是其中最享盛誉者。有关榔梅最早的记载见诸于北宋《真武启示录》:榔梅者,乃榔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玄帝实录》又谓:玄帝摘梅花插榔木上,誓之曰“我若道成,汝当结实”。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说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武当山别名)”。这使得榔梅既具武当道教文化的神秘,又具地域物种的神秘。其后经明清之际战乱,榔梅渐渐湮没。这种由异果—圣果—仙果—贡果—匿迹的演变,让榔梅更加扑朔迷离,以致成为数百年不解之谜。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不久,“久无花实”的武当山榔梅树开花结果。朱棣万分高兴,认为他夺取皇位是真武大帝的护佑,于永乐十年(1412年)御制祝文,大建武当,敕建榔梅祠,以答神贶。榔梅果也由此被列为贡品。
每年由武当山进献。榔梅因此成为宫中的珍奇。每逢大庆,皇帝则把它作为有功之臣的赏赐。廷臣们为争得皇上恩赐的一颗榔梅神果,而觉得终身大幸,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荣誉,一种养命延年的仙果和一品美味。在整个明王朝中,无数官吏、贤士、名人、骚客们,都抱着不同的追求和幻想,频频登临武当山,不惜重金求购,以睹其灵迹。这些人还赋诗吟赞榔梅并留下了大量诗篇。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考察武当山,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榔梅8颗,带回家给老母亲祝寿。
此后,武当山的榔梅树就长时间绝迹,成为千古之谜。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榔梅的兴衰与明室存亡共始终。自清以来,神奇的榔梅果却在武当山突然消失,无论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榔梅到哪里去了,独有“榔梅仙祠”犹自迎风而立。“榔梅历历传消息,莫为仙家隔渺茫”的感慨成了几百年来人们寻其秘、探其微的叹词。
1998年,武当山惊现孑遗古榔梅一株。丹江口市遂将武当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项目,课题组通过论证、调查、实验、鉴定,在丹江口市均县镇找到了同类树种——黄蛋树。其树形、花色、果实的各种特征都与古籍中对榔梅的描述完全吻合。因黄蛋树果实颜色嫩黄,形如鸭蛋,均县镇人称其为黄蛋。课题组认为榔梅为贡品的官方名称,黄蛋、黄安、布袋杏则为其乡土名称,实为同类异名物种。由于榔梅在明代地位很高,在皇室是贡果,在武当是禁果,常人很难见到实物,也就不可能将黄蛋与其联系在一起,这是造成“物在身边人不识”的根本原因。
2010年,由丹江口市人民政府申报的“武当榔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的地理标志专家委员会审查。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武当榔梅保护的地域范围为:丹江口市辖区范围内的武当山特区、土台乡、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凉水河镇、六里坪镇、土关垭镇、浪河镇、丁家营镇、石鼓镇、官山镇、盐池河镇、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大沟林业开发管理区、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三官殿街道办事处、丹赵路街道办事处等18个乡镇办管理区。
据此,武当村正属于“武当榔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应深入发掘“武当榔梅”文化,开辟“榔梅仙果”珍稀植物种植园区,适时对游客开放,结合榔梅传奇身世的讲解,即可游览观赏,又可鲜果采摘,不失为景区的一大亮点。着重体会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
另辟蹊径 吟咏《道德经》
春秋末年的一个秋日,秋阳暖暖地洒在秦国的雄关要塞函谷关上,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故名函谷关。关令尹喜走上城头巡视,见有紫气自东方而来,知是圣人将至,便叮嘱属下如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他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
因此,当他看到老子骑着青牛慢悠悠地来到了函谷关,就对军士们说:难怪这几天看到东边有紫气飘过来,原来是圣人到了。于是亲自下到关口,迎至家中,再三叩拜,恳请老子留下。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在草观楼为尹喜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此后,尹喜根据经书内容最后决定托疾辞官,隐于函谷关内修行。潜心研读老子五千言,并将老子的教导整理成册,被后人称为《道德经》。
此后,尹喜托疾辞官来到武当山修炼。后老子与尹喜又在武当山会面,促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开来,促成武当山成为中国道教圣地的历史机缘。
后人将老子尊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亦成为道士们课诵的经典。由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
毋庸置疑,《道德经》已成为道教文化和太极文化的传世宝典,也是武当村旅游文化的主要亮点之一,全国数不清的景区都大做《道德经》的文章,如何抓住这一主题去开拓创新值得深思。
武当村在这方面不必跟风,而要另辟蹊径,吟咏《道德经》。
一、 依山就势打造观星台(楼),让游客体验紫气东来的无穷魅力;
二、 修建草观楼,重现尹喜挽留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场景;
三、 老子骑青牛处,让游客体验老子骑牛入关的情形;
重在打造游客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领会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理念。
风生水起 祈雨台
姚简,隋朝时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被任命为均州太守兼武当节度使,统领这一带的政治军事要务。
贞观年间(公元627648),天下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太宗遂命姚简祈祷武当,姚简早已听说武当山五龙峰有五气龙君隐修,每有旱涝瘟疫之灾,前去祈祷,很是灵验,于是毅然奉旨赴山,祈雨成功,太宗即勒令在五龙峰建五龙祠,以奉五龙神君
姚简自武当祈祷事后,即生厌官慕道之心,获准解官入道,于是携全家于五龙祠侍奉香火,后得道仙去成仙后,玄帝命他为均州守土镇山之神。宋初,因旱蝗之灾,时人多到武当山祭拜姚简,屡有显应,朝廷即于紫霄宫建威烈观以奉香火。
规划设计的武当村中心位置正处于武当山西神道入口处。从六里坪的蒿口村经鲁家寨、系马峰、仁威观、隐仙岩至五龙宫,然后再从五龙宫经青羊涧、紫盖峰、驸马桥、上中下三院抵武当山南岩,这是过去人们上武当山进香祈愿的一条神道,而且是最古老的神道,俗称西神道,沿途有五龙宫、将军庙、隐仙岩、金花洞、仁威观、姥姆祠等10余个文物景点。这条线路上的核心建筑---五龙宫,以及五龙顶上早已湮灭了的五龙祠,则是武当山古宗教建筑的肇始,是武当山六大景区中建筑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宫观之一,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序幕也是于唐贞观年间,由均州刺史姚简在灵应峰的五龙顶拉开的。
当年姚简祈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正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奠定了五龙宫的基础,更让武当仙山名扬四海。
水,成就了武当仙山的美名,也应验了《道德经》里的那句至理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最美好的品格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
综上所述,五龙宫的游览也是从武当村起步的。因此,发掘姚简祈雨的风水文化,打造祈雨台、许愿塔、民俗文化园等文化产品,既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其中,乐在其中,又着重体现了道教的“上善若水”的价值理念。
沧浪文化 民歌史诗
沧浪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水文化乃至楚文化、房陵文化圈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以道家的深奥哲理和思想宗旨为纽带,维系着历代谪宦逸士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在楚地传唱久远的《孺子歌》。《孺子歌》是先秦南方楚地民歌的代表作,此地的达官贵人和妇孺百姓,莫不信口而来,娴熟吟唱。据史料考证,“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沧浪者,水色也(《水经注》)”,“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故曰沧浪之水(《襄阳志》)。”亦有七言律诗云:“危亭高耸白云颠,孺子歌处石上篆。绿水萦回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鱼游波面全如意,人坐镜中半若仙。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沧浪之水出于均州,无可争辩。沧浪之水流经均州古城临江的一面刀削斧砍般陡峭光滑的崖壁下,至今崖壁上依然镌刻着斗大的四个红字——孺子歌处。
春秋时期,孔子曾率众弟子自鲁至楚周游列国,路经沧浪,闻听《孺子歌》,“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圣人闻之震撼,深省歌中所言的清静自然、豁达恬淡的哲理。于是,他谆谆教诲弟子们将其精髓铭记心间。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大夫因遭谗被疏,游历汉水,并在此逗留数月,写下著名诗篇《九章•抽思》,诗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司马迁在《史记•<渔父>》中有明确的记载,当屈大夫行至武当沧浪时,也影影绰绰地听到了这支《孺子歌》。因为有了沧浪,才有了这支歌,因为有了这支歌,沧浪之水才得以千古流传。
沧浪文化由一首古老的土风民谣为起因,而最终形成受世人推崇的文化,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沧浪文化说到底是谪宦逸士的文化,它使那些仕途受挫或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子在苟且性命、不求闻达之际,排遣精神压抑、寻求心理平衡和灵魂归宿的理想方式,是至高境界的解脱。它看似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明哲保身的处世遗风绵延至今。
沧浪文化在地域上虽隶属于汉水文化,是汉水文化的一个核心因子,但在历史的影响上,却远远超过了汉水文化。明清以来以沧浪为核心的山水文化研究远远胜于前朝。这些都为当今研究沧浪文化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
武当村地处武当山与房县、神农架、郧县等区域交汇处,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传唱打待尸、山坡锣鼓等民歌风俗。据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先生对神农架、房县等地考察研究提出,鄂西北是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和汉民族首部创世史诗《黑暗传》的传唱地区。
《黑暗传》以通俗的民歌形式,唱出了混沌、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英雄人物在原始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被誉为汉民族创世史诗。在原郧阳地区各地均流传广泛,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神农架以外的地方停止流传过一个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再恢复时就变得断断续续不够完整了。
《黑暗传》能够代代流传,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它与重要的民间活动相结合。人都有生老病死,死人就有丧葬文化,有丧葬文化就有待尸活动,待尸活动的最主要内容是打待尸锣鼓和唱待尸歌。《黑暗传》就是待尸歌的一种,内容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唱到如今。
《黑暗传》的精华是史前部分,因为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文字。也正因为如此,《黑暗传》的内容就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疑问的空间。歌词里的内容真的都是从远古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吗?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虚构的神话是怎样想象出来的?想象这些神话的人们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处在怎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氛围里?这些疑问,正是《黑暗传》的魅力所在。目前,《黑暗传》尚处于专家学者研究状态。
综上所述,作为武当村旅游文化的发掘来说,重点围绕沧浪文化与文人墨客、汉水神话、民歌与民间文学以及房县、郧县、神农架的诗歌传唱等项目展开发掘,闯出武当村文化的新思想、新思路。
一、 复原沧浪亭孔子闻听《孺子歌》处;
二、 镌刻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游历沧浪之水所作著名诗篇《九章•抽思》碑文,打造谪宦逸士的文化产品,排遣精神压抑、寻求心理平衡和灵魂归宿的理想之地;
三、 结合武当村本地民风民俗,真实演绎《黑暗传》的传说,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创世文化的感受。这是武当村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契机。
千古奇冤剧 均州陈世美
陈世美是传统戏曲《秦香莲》、《铡美案》中妇孺皆知的人物,也是均州文化里清代名人。
家喻户晓的戏剧《铡美案》中有这样一段唱词:秦香莲我家住均州湖广,离城十里陈家庄。老公爹名叫陈一奇,婆母娘家本姓张。自幼许配陈世美,杀妻灭子无义郎…..。
秦香莲,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均州(今丹江口市)六里坪秦家楼人。
据清代《均州志》和《续均州志》载:清顺治年间,均州有个叫陈年谷(号熟美)的人,家住均州城北街,自幼家境贫寒,聪明好学,启蒙读书时与学友秦馨莲(即秦香莲)青梅竹马,私定终身。后,陈熟美在秦家的帮助下,发奋读书。于大清顺治八年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经吏部诠选任直隶(今河北)饶阳县知县,他为官廉洁清正,政声颇高。
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家住均州秦家坡的胡梦喋和仇梦麟从家乡到京城,找陈熟美要官做,被陈熟美和秦馨莲婉言拒绝,胡仇二人心存怨恨,寻机报复。他二人返家途经河南南阳,观看当地演出的曲剧《琵琶记》,顿生歪念,不惜重金收买戏班子编造曲剧《秦香莲怀抱琵琶》,剧中主要人物按谐音更改名字,陈熟美改为陈世美,秦馨莲改成秦香莲,并在河南、河北包场上演。后被历代文人修改演绎成戏剧《铡美案》。
就这样,一个为官清廉的陈熟美演绎成了杀妻灭子,无情无义的不义郎。
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世美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将剧团撵出均州地界,不许在均县上演陈世美的戏。
自1980年代以来,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全面开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当地民众为陈世美鸣冤叫屈,并逐渐用文字发表出来。关于陈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内外传播开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和重视。
《秦香莲》与《铡美案》等戏曲影响广泛,陈世美与秦香莲均属于丹江口市(原均州)人,并有实物证据可考。秦家楼位于六里坪镇,建议恢复秦家楼、蒿口古戏楼以及山陕会馆等一批有影响的古建筑、人文传说景点。借陈世美戏曲的影响,大力宣传均州文化,打造武当村对外旅游招商的经典品牌。
移民文化 均州文化
“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这句流传于鄂西北郧阳山区的谚语,给予均州、郧阳两座古城铁定了按语,然而,我们这一辈人谁也不曾见过它俩的庐山真面目。均州和郧阳,在丹江口大坝建成后,不管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城池,最终都沉寂于亚洲第一人工湖的水下,可谓殊途同归了。
古均州一去不复返了,在均州城生活过的老人越来越稀少了。古均州的文明和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的强烈撞击下,已荡然无存。
当年的移民离开热土,远走荆襄沔阳,南方湿热的气候,陌生的村庄,浑浊的河水,蛮夷难懂的语言,交织成一个令移民难以融入的环境。有不服水土者,悄然潜回故乡,面对眼前的滔滔江流,洒下一行凄惶的眼泪,有的去投亲靠友,更多的是结庐山下,守候着一份眷恋,等待着一种命运。穷也好,苦也罢,即便饿死在故乡也比苦活在异乡要踏实。
这种恋乡情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联产承包后,得到了更大的渲染,更多外迁移民,锁上家门,撂下良田,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肩扛背驮着行囊,挈妇将子,加入到返乡的队伍里。在故乡的大河边,山崖旁,山林间,一座座如同当年筑坝大军住过的芦席棚,拔地而起,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道沧桑的风景线,这就是后来俗称的“靠山大队”名称的由来。
老移民往回返,新移民往出迁。新老交替,故土难离呀!
移民文化也是均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建国以来丹江口(均县)文化的主要部分。均县,曾经的移民大县,丹江口,现在的移民大市,历史在这里有过三次特别的关注:第一次是在大明永乐九年,朝廷号令30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仙山,历时14年之久;第二次是在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10万民工开赴均县,会战丹江口水库大坝;第三次是在本世纪第七个年头,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主体加高工程全面上马,三年后的2010年,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全面展开,3.8万丹江口子民挥泪离别故土外迁异乡。一年后,又有几万移民需要内靠安置。
综合建国以来丹江口的几次大移民,结合现在的武当村移民后靠安置工作,着力打造鄂西北第一新农村、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村“武当村”。挖掘移民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与道教教义的相似之处,即移民的“顾大局、讲奉献”精神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家修行的至高品德,二者同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具有发扬光大的价值。
均州文化自古就和秦巴、郧阳、汉水文化融为一体,武当山是秦巴山的一部分,丹江口水库是汉水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从没有分离过。但均州文化有其自己的特别之处。比如:均州古城、均州八大景、沧浪文化、陈世美文化现象等。
如何打造好移民文化和均州文化,如何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为武当村旅游文化增加亮点,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查探讨的过程。
武当文化 修身养性
“太极武当,养身天堂”。武当山是一个养身的好地方,在古代,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等著名道人慕名来到武当山修心养性,追求清静高远的修行,以求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武当道家自张三丰始,领悟太极阴阳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其修持主张一动一静,阴阳结合。动者,以道家武术修持为主,静者为内丹功法。
武当村以“武当文化”为核心理念,“道”是对武当文化的高度提炼,也是对武当村开发理念的高度概括。
倘若说攀登武当仙山,朝觐真武大帝,游客身心浸于肃穆疲惫之中,感受神秘空灵的道教文化,那么怎样打造体验式道教养生文化,让游客来到武当村体验道家“性命双修”直抵灵魂深处的养生之道,正是武当村今后开发的指导思想。
人们在这里将体验到独特的汉民族古宗教——道家文化之道,比如“闲来垂钓碧溪上”的逍遥之道、清静无为、平易恬淡的超然之道、道家养生的长生之道、追踪仙境的悟性之道等身心愉悦的亲身体验。它自是一块独一无二的乐土,也给大武当带来独一无二的快乐。
武当村有山有水,绿水绕青山,山水相依相伴,这正是老子《道德经》里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也是指导武当村开发建设的最好的思想理念。
结束语
武当村项目位于武当山脚下,是仙山与秀水、古神道与高速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汉文化、道教文化、武当文化、均州文化等交融于此,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以武当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仙境为基底,以旅游为导向,集武当文化体验、休闲度假、道教养生、生态居住为一体,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
武当村旅游文化发掘的几点建议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