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知”类悖论及对策
廖仁平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学 悖论
摘 要:简要分析了中国目前的公共知识分子类悖论产生的原因和公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公共性等,提出了争取慈善基金建设维护公知机构的建议。
1前言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其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亦如此。公共知识分子(后文中有时简称为公知)对社会真相的直言面对体现的正是社会系统中的自省,这种自省对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当然十分必要,但因为公知的这种自省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经济学中称外部性),以至于在当今社会中尚没有人或机构乐意专门去培育这样的团体,进而使真正的公知们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而现实中的一些被热炒的那些所谓公知,多数人很有可能是被“公知”,这在中国当前似乎已经成了又一种社会系统悖论现象。研究分析如何克服这种悖论,建设能让真公知们茁壮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巨大作用的社会机制,应当说具有重大意义。
2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及一般含义
从生成逻辑上看,知识分子必须首先是一个知识者,然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发言的行动者。换言之,只有那些具备了相应知识背景和社会良知的人士才有可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如此说来,公知并非近现代以来的特有现象,就其本质形态和社会功能而言,当是古已有之。但最早明确提出“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应该是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其1987年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他首倡公共知识分子理念。“其后,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布迪厄,美国学者萨义德等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思潮。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知识分子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指那些已经并且正在思想界、科学界、社会学界和文艺学界取得一定声誉并利用这种声誉从某种世界观或某些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参与社会事务监管的公共性人士…龚举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 :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50262/ 2012-4-25
就中国而言,中国传统公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去公共化”及悖论产生的原因
“毋庸讳言,搁置“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不说,仅19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介入性、担当性似乎已经出现了整体性退化的趋势,亦即不同程度地存在“去公共性”的问题。当代知识分子已逐渐转向以学术为重心…面对日渐艰难的生活时世,众多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在意识到公共关怀乏力之后,已经自愿或无奈地回到了书斋,以图以所谓学术兴趣来固守最后一片灵魂净土…”。龚举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 :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50262/ 2012-4-25
其实,公知的去公共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其深刻的本质原因在于其公共担当的巨大外部性和一定的风险性。人们只对公知提出了担当的要求,但却没人出钱来宣传他们,也没有什么明确且可靠的法律措施来降低他们在担当过程中的风险,在这样的时代性背景下,能坚守继续担当公知责任的人必定会越来越少。
在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也是要养家生活的普通人,他们即使内心想多担当一点,也会因为存在诸多现实障碍迫使他们裹足不前。首先,公共担当的巨大外部性使公众可以无偿获得好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经济人或经济性机构出钱资助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们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其次,担当者本人不仅无利可图,还要花费人力物力甚至于财力。此外,在特定政治生态中,担当者本人还要独自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所以,在中国当下,真公知们常常并不为人们所知晓,而那些活跃在各种媒体中的所谓“公知”多数是被公知类人物。这就是当下的中国公知类悖论现象。关于此,从刘继明和洪治纲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由于公共社会的畸形发育,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民主氛围的社会对话机制,再加上权力与资本对舆论的双重渗透,使得中国的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要么附庸于那些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国家决策层的企业精英用利益打造的丰满羽翼之下,要么就是活跃于各种同样为企业集团收购或控制的强势媒体的所谓‘媒体知识分子’或媒体名人,借用许纪霖的话表述,这些媒体知识分子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作家、艺术家、技术专家、人文学者等等,虽然看起来与过去的公共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区别,似乎也是面对公众,除了大量令人厌烦的插科打诨之外,有时候谈论的似乎也是一些严肃的公众话题。但媒体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区别在于,即使在讨论公共话题的时候,他们所遵循的,不是自己所理解的公共立场,而是隐蔽的市场逻辑”。 刘继明.公共知识分子:告别还是开始[J].天涯,2005,(2).
“尤其是随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在各种专业领域中霸权地位的形成,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常常不是以批评者、建设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明星式的话语集权者的形象出现。他们打着所谓的‘知识分子’旗号,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公共领域中四处招摇。” 洪治纲.公共知识分子:审视与追问[N].羊城晚报,2004-08-14
4关于建设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体系的几个问题
4.1公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博学的君子尚需反省才能智明而行无过,一个复杂的社会要能和谐运行当然就更加需要广泛而深刻的反省?!这种社会性反省主要由谁来担当?看看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曾出现过或正喧嚣无比的无数主张,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中的“私利”性,而真正独立的公知声音却十分微弱。这也是造成人类社会中无数争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人类历史表明人们几乎总是在造成了严重后果后才有动力反思规避策略,比如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就是经过了无数法西斯的反人类罪行后才确立起来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在真正的公知们看来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早就对这些问题反复倡议过!这正好说明了公知的存在有它特殊的文明价值性,在人类进步到一定阶段后,公知或公知机构等是可以成为一种常设体系而广泛存在的。
中国当下正处于政治经济改革的历史拐点处,各种观点真假难辨、优劣难分。指望体制内(或被特定机构雇用)的众多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客观中立地独立地参与其中的探索在逻辑上基本上是矛盾的,所以更加需要价值观中立的公知们说出各种真正利国利民的声音。
4.2公知体系建设的可能性
当下,在中国系统性地建设相关公知机构而不是任由个体公知自生自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此简要归纳为三点。
首先,中国当下正处于政治经济改革的历史拐点处,各种观点真假难辨且优劣难分,执政党因对许多原执政理念的不自信,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已经大大放松,甚至于可以说执政党对公知多少也存在着几分真诚的期待,这是中国公知们可能在当下发挥作用的难得历史机遇。
其次,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主、科学、人权等普世价值观的普及等,加上中国的综合国力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正在中国进行,不少问题需要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前来梳理,社会公众等也期待能听到客观公正的声音。
第三,互联网技术为廉价地集成和扩散公知声音提供了可能,只要管理得当,客观公正的真理之声的影响力将是空前的。
4.3公知体系建设的公共性
与经济领域中外部性很强的公益性商品的提供一样,真公知们提供的言论因为是有利于国家甚至于人类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思想表达,任何人或团体都能从中获得长远利益(非正义既得利益团体等经常会成为公知们谴责的对象),一般不会有什么人主动提供人、财、物等资助公知的活动等。所以,原则上公知机构的建设天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它理当由公益性机构来建设和维护。
若政府有诚意来建设和维护公知机构,并允许它保持其独立的中立立场,对国家的长期繁荣发展好处当然很多(这种现象在成熟社会中可能普遍出现)。但在现阶段,公知们一旦被纳入体制内,他们的独立身份是很难长期保持的。这已经被无数社会实践事实所证明。开明政府中虽然有时候也会允许各种研究或顾问机构兼具一定的公知功能,但那是极不稳定的(据我所知,就算是最开明最民主的美国,其国家智囊机构也主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暂时还不存在所谓由国家财政支持的真正的公知机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现实缺憾!毕竟,当今人类的政治智慧还没有普遍性地达到完全理性地反省自身的不足,各种利益及偏执情感的纠结还时时左右着人类的理智。
看来现在主张由政府出面建设并维护公知机构在逻辑上并不具备多少合理性,而任由真公知们自生自灭,社会的反省功能就必定十分脆弱,反而可能是各种假公知们霸占各种话语平台。到底该怎么办?
也许,说服一些慈善基金出资建设维护公知机构是一条可行之道!为什么?
第一,这与慈善基金的公共福利性原则完全一致。第二,建设和维护公知机构,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增进人类文明幸福的投资中,这也许是单位投资产出率最大的一种公共投资。
4.4公知体系建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假定已经从某慈善基金处争取到了一笔足可建设与维护一个公知机构的经费,接下来就是要设计一个效率较高的步骤与方法。以下仅仅原则性地提几点,算抛砖引玉吧。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国宪法中言论自由等条款,向国家申请开办此类机构的许可,并与政府达成协议,在遵守宪法及各种已颁法规的前提下,公知机构有权对所有社会公共事物发表意见(可以是分析性的、建设性的,也可以是质疑性的、批判性的…),且不得因言获罪…
第二,成立一个非盈利性公知网站。多语种地宣传公知言论,为人类提供一个真正的纯公益性的公知平台,为人类社会这个广义的生命体激活其反省细胞。
第三,要制定公知发言准则及公知身份管理准则,防止任何人假借公知之名推销某特定阶级的言论或价值观。
…
5结束语
当今人类世界,工具化、专业化、市场化等使得各种言论、思想、主张等日益功利化,因此也必然呈现出意识形态的碎片化。其基本表现就是这个世界上不缺少各阶级(或团体)的自吹自擂,最缺少的就是能站在人类共同的长远利益立场上的公益性反省、质疑、维权等。这决定了当今人类文明的初级性。相关迹象及本文分析表明,现在开始探索公知机构建设和维护并不是异想天开!毕竟,人类社会这个广义的生命体也是要长大成人的,它不应该永远是愚顽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