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调研公司明略行和媒体公司WPP就中国50个最具价值品牌所做的调查,中国境外83%的消费者想不起任何一个中国品牌和公司。华通明略大中华区负责人冈萨雷斯说,鉴于中国目前极力希望创建自己的全球性品牌,这条信息可谓意义重大。不过,在这个50强榜单中,国有企业占去了大多数位置。
拥有超过5亿用户的中国移动位列品牌价值榜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国有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列第2位、中国银行列第3位、中国建设银行列第4位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列第6位。国有企业在前50强的排名中表现出色,这受益于政府的强烈支持,以及相对较少的竞争对手。
不过,虽然这些国有企业在国内都很知名,但国外许多人却想不起它们以及品牌。这即体现在知名度上,也体在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价值差距上。如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富可敌国,几乎是中国品牌海尔的10倍,是中国品牌前10位的价值总和。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的前10位中许多是国有企业,并非真正的市场竞争产物,中国移动是由庞大的垄断消费群体支撑的,这样的品牌能算是真正的品牌吗?
如果从国家竞争力发展来看,尽管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服装鞋帽等多达百余类的产品居世界产量第1位,但在世界品牌之林中,中国的进步却缓慢得惊人,截至目前,甚至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进入世界品牌100强之列。
2011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100个世界品牌榜单中,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也有数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企业则“全军覆没”,无一上榜。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商业周刊》的排名是以品牌价值对公司营收贡献进行排名,而中国移动等中国品牌作为相对垄断的行业,在品牌价值的计算上可能并未被相关机构所认可,导致最终未能入选。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品牌呢?答案是,世界品牌首先是在全世界市场上通过多年竞争“打”出来的品牌,而在现在存活的世界品牌背后,有着无数企业品牌的尸体。也就是说,世界品牌是市场选择出来的,能称得上世界品牌的,都有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显然,中国的国有企业没有经历过这个市场竞争与淘汰的过程。它们的存在、发展、上市、壮大,基本上与市场竞争和选择无关,它们中的一部分之所以现在能够身列世界500强,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但更主要则与垄断地位有关。国有企业最强的竞争力就是垄断或绝对垄断。
进一步推论,国有企业的这种垄断的实质就是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主要表现为限制竞争,延缓产业技术升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干扰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这是中国无法产生世界品牌的原因,“大而不强”成为中国企业的“长期之痛”。例如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三个“世界之最”——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但至今尚未有一个能像“苹果”这样在全球“执世界信息产业之牛耳”。
当然,为在国内产生世界品牌,政府方面也选定了自己的种子选手,如国有企业中的佼佼者——中石化、中石油、宝钢、工商银行等。但最具价值品牌不是行政指令出来的,指令出来的品牌只能是孤芳自赏。假如政府能指认最具价值品牌,全球最具价值品牌岂不是需要联合国来指认。
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垄断击中了中国品牌的软肋,这也许是中国没出现世界品牌的真正原因。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经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中国要培育世界品牌,就必须为走世界品牌成长道路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土壤和环境,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否则,培育世界品牌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国企垄断击中了中国品牌的软肋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