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包容”不只体现在口号中


  何谓“城市化发展”?顾名思义,就是城市的发展以城市自身为主体,以城市发展为前提,来影响和决定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向、路径、内涵和节奏。真正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昭示着要走出一条与过去“推动型”不同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不再是被动地跟着资本、市场等要素走,而是反过来成为后者的引领者、带动者。

  真正的城市化凸显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说到底,城市不过是人们群聚而居的家园或载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树立“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理念,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克服和解决传统城市发展方式下人口无序集聚、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居高不下等“城市病”,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不以居住地的不同而不同,人的各种需要、愿望和诉求的满足成为城市发展的指挥棒,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有条件自由、便利和平等地分享城市发展的福祉。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前一阵子感伤的“小熊与大熊”的故事。虽然由于网络及媒体的力量,他们的糟糕境遇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从中显现的外地人和北京的距离却是越来越大。在北京交了两年医保的大熊,为何却在重病时被这座城市抛弃?——小熊突然觉得,他们就像“两片飘在北京的叶子”,从来就未曾扎根过。

  和小熊一样,每位漂泊在异乡的人士都能看到城市化发展中光辉的宣传语:创新、包容、厚德、和谐,但谁又能实实在在享受过这8个字。但直到大熊得了恶性脑肿瘤,“两片飘在北京的叶子”才感觉到了这座城市让她多么寒心。在这座城市,一切资源都开始变得愈发稀缺:刚刚毕业的外来者,被很多招聘企业拒之门外;纳税未满5年的外来者,被限制了买房、买车的权利;而另一些已为人父母的外来者,则还要为孩子进北京的学校,并以一个北京人的身份参加高考而想尽门路、绞尽脑汁。

  “制度排外让你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以前‘大熊’没病的时候,你不会有这种不安全感,但一旦你遇到这种底线的挑战时,就觉得特别的无助。”

  “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并不属于它。”一位 “北漂”说。

  正如小熊所言,在媒体的关注下,大熊的大病医保会得到解决。不过,她同时又开始担心,那些与他们一样命运的人们,会不会仍然得到她最初得到的那个答案。她开始期望,官方能为那些专门为“外地人”设置的模糊字眼作出更细致的限定。

  21世纪的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属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其中,有不少是从偏远农村来的外地务工人员。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特别是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他们常常受到歧视。一些当地居民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外地人,并冠之以“北姑”、“北仔”、“丐佬”(乞丐)之类的称呼。这是城市缺乏包容性的表现。

  一个城市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和气魄,要能容下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群体,无论他们贫贱、富贵,只要他们遵纪守法,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我们都应当尊重并接纳他们。这对于增强城市活力与竞争力,维护地方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些,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理应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给这些外来人员创造更公平的就业与竞争环境。让他们不仅能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使他们对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城市的核心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最大的便利。真正的城市化本质内涵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意味着造成发展落差的“城乡二元”等制度性、政策性障碍基本消除,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注重内涵、激发活力十分重要,应加强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