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荒诞


美学范畴是对审美价值类型的划分。谈到美学范畴,可以列举出很多,如西方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中国美学的秀美与壮美、意境与传神、神韵等。值得注意的是,崇高与荒诞这两个美学范畴,分别是传统美学和现当代美学的核心范畴。

崇高是西方理性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崇高与人的信仰、信念相关,是哲学本体论在美学理论上的集中体现。它所关注的是一个本体性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世界的“本原”或“本体”,在不同的哲学理论中,对它有不同的称谓,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康德的“物自体”,中国哲学中的“道”。这些概念所说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运用的概念不同而已。哲学上的本体或本原是不可言说的“绝对”、“无限”、“大”,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佛教中的“佛”,也属此类。“绝对”、“无限”、“大”、“道”、“上帝”、“佛”,都是至高至上的,具有终极性的意义,因而都是“崇高”,是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崇高”这一核心理念,支撑着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大夏,传统文化和哲学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的。“崇高”标示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生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都是对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人类对崇高的追求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然而正是“崇高”这一人类的“灯塔”,指引着人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荒诞”是现当代哲学和文化的核心理念。现代哲学和文化的重大转折,就是对绝对理性主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批判,动摇了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根基。尼采宣告了“上帝之死”,对基督教文化的虚伪性进行全面的批判;萨特明言上帝是不存在的,他把哲学研究的指向引向了人类的生存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困境,揭示人类的生存悖论;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和话语霸权的全面解构,把人类引向了精神危机的荒漠。这一切都削平了“崇高”,使人类恢复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与自由,但也使人类陷入到“荒诞”之中。“荒诞”是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断裂,是意义的缺失,因而也表明人类生存的无意义,存在的无根由。荒诞艺术、荒诞文学的出现,强化了人类存在的无根性。人类不再追求崇高的东西,不再有终极性的目标和意义,注重现世生活的快乐,而不注重来世的轮回与回报,成为现当代人生活的主题,没有权威,没有政府,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使人类成为无根由的存在,无穷的孤独感由此而生。这就是“荒诞”的哲学意义。 

“荒诞”这一现当代哲学和文化的核心理念,给哲学家和文化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现当代文化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如何建构?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荒诞”是一个扭曲的核心理念,它表明人类以往的精神家园,已经不适合当代人的存在了,人类需要新的精神家园,建构这个精神家园,是当代哲学和文化创造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