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牵头实施的市政重点项目22个,需完成投资5.7亿元。2月16日前续建项目全面恢复施工,8个新建项目顺利推进,工作进度较往年大为提前。
(二)建设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招标和施工办证各环节,力求特事特办,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快批快上,建设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7%。
(三)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平稳。一是落实责任,明确奖惩。先后出台《2012年全市建筑管理工作要点》、《2012年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要点》,继续推行季度大检查与监督规范化季度考核制度,推动全市质量安全整体上水平。二是强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差别化“四化”管理。突出行政监督执法和动态监管,促使监督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打非治违”工作常抓不懈。对违法违章建设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定期巡查和突查制度,全面叫停违法工地。四是开展一季度质量安全检查。坚持每个月由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抽检并形成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2011年,我市城市化水平(39.15%)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比全省低5.9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只有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的14.5%和18.4%,全市32个建制镇人口规模大多远远低于国内外公认的适宜发展规模。
(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突出。虽然近几年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等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已成为限制城镇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城市聚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支撑。据有关方面研究,近年来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此计算,如果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5年新增20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需要20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与巨大的城建投入资金相比,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不足。
三、对旅游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全面实施“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化战略。按照城、乡、景一体化发展思路,科学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加强中心镇和建制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要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城乡供水、公交、环卫一体化,着眼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形成一批村庄美、农民富、风尚好的旅游中心村。
二是彰显个性特色,突出城市风貌建设。要把显山露水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保护好城市山体、水系、风景名胜等自然资源,做好山、水文章,充分展示城市的地域特色;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城市优势资源,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依法加强对古街、古镇、古树、古村落、古居民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增加城市历史文化底蕴;要着力开展城市建筑风貌和色彩研究,明确主基调,确定主色彩,培育独特的城市风格,努力塑造个性城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城市承载能力。紧扣国际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武陵山区现代化中心城市定位。保持中心城市“一城两区”格局,强化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职能,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向中心城区转移。加快实施城市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澧水风貌带、特色街区等城市精品亮点工程,扎实推进城市风貌和形象建设,致力打造“具有优良生态环境和特有文化气质、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新型国际旅游城市。
四是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把城市建设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促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发展旅游会议经济,加快建设张家界会展中心。发展旅游美食经济,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富有吸引力的美食街。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依托城市工业园区,加快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旅游城市商务度假经济,配套建设体育休闲、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项目,满足不同客源市场要求。培育旅游城市创意经济,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引进创意企业和专业人才,引导发展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