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15%“药品加成”政策已被固化为“以药养医”顽疾,甚至出现“以药腐医”乱象,取消“以药养医”成为新医改的重头戏之一,但三年过去仍未有实质性进展。今年是未来四年医改启动之年,取消以药养医再次被卫生部主要领导所强调和承诺。
昨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取消“以药养医”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署名文章。文章认为,当前是取消“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有利时机,并详细阐述了取消“以药养医”的可行路径。
自1954年开始,我国对公立医疗机构用药实行顺加15%的差价率作价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加成的依赖逐步增强。
署名文章表示,当前改革政策日渐明确,今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十二五”医改意见已经明确,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之后,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以药养医的背后实际上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问题。医生包括医院领导者,都不希望以药养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市医管局局长方来英日前做客首都之窗在线访谈时表示。
应该说,“以药养医”政策的本身就有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服务价格低的因素与之相伴。其实关于取消以药养医的讨论在报端已经很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取消以药养医之后,医院的收入如何保障。
“取消‘以药养医’并不难,难的是医院不用药养用什么养?”北京市卫生局宣传中心副主任马彦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改变‘以药养医’医疗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键取决于政府对医院的‘补偿’是否真正到位。”
取消“以药养医”的大思路虽然明确,但是目前由于相关的补偿细则还未出台,医院方面对于“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带来的经营维持,还是担心。
“事实上,我们也不希望通过药品加成来获得收入,那样容易造成医患矛盾。但我们也有一些担心,取消药品加成亏损的那部分收入,虽然明确了由提高服务价格和财政投入予以补偿,但是具体财政投入多少,医疗服务价格怎么调整,我还没有看到相应的文件。”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徐建立表示。“我想,既然政策都决定这么调了,以后这些政策都会完善的。”
另一方,市民担心的是,取消药品加成之后,会不会造成整体费用降下来,“大处方”没有了,“大检查”出来了?
对此,上述文章强调要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
“如何避免有部分医院借调整之名,变相盲目提高诊疗费、增加检查、诊疗项目等增加看病成本也是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建议具体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如何调整、调整多少应该公开。”有业内专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