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不能等同于道德,道德关乎的是我们对一般人或人类的责任,而伦理关乎的是对与我们有特别关系者的责任,“道德关乎尊重与羞辱”,而“伦理关乎忠诚与背叛”。若要划分层次的话,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于个体意志的“思想激情”、对应社会公共领域的“责任伦理”及人类、历史向度上的“道德理性”。按这一界分,“伦理责任”还处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而只有“道德理性”才具有真正走出意识形态樊篱的可能。故此,“道德理性”才是这一展览的真正诉求所在。当然,这样一种诉求并非通过某一单个作品得以呈现,而是通过一种展览的方式——一个集体性构成——得以实现的。这也意味着,对于当代艺术家个体而言,“思想激情”及其自主性意识和精神固然重要,但这一“思想激情”并不能决定当代艺术一定走向政治,一定回到历史。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而言,它本是后见之明,而非先在前提。否则,其便又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庸——不管是拥护意识形态,还是抵抗意识形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从“思想激情”到“伦理责任”,直至“道德理性”,虽然历史与当代艺术之间不乏悖谬与张力,但这样一种吊诡性存在的确是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生成。因而,作为一种以记忆抵抗遗忘的方式,当代艺术在此绝非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反抗姿态和对立立场的标明,毋宁说,它意在以一种更理性、更冷静、更审慎的心态看待这一抵抗,包括妥协。易言之,如果说遗忘是一种非自觉的行为的话,那么记忆是一种自觉,甚至是一种判断,一种选择。这一点,亦为李公明尤其强调,他说:“与当代艺术景观中常见的对历史图像、符号的挪用者有着根本的区别是,本展览倡言历史题材创作的本体属性:对历史题材的选择、价值判断、表现形式的创造、作品表达的完整性等等。”问题就在于,选择是基于某一“道德理性”,而被选择的历史(真相)本身也涵有某一“道德理性”。且在更多的时候,这两种道德理性之间恰恰是相冲突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再次做出选择。可是,这一选择又依凭于什么呢?
伦理不能等同于道德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