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上市 好处多多


  在我国高度同质化的近万种期刊杂志中,市场化生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命题。我国的期刊杂志的生存方式很奇特,是一个企业化运营的非自由市场竞争的领域,一方面每一个杂志都有企业化运营获利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没有市场化竞争、兼并与淘汰的担忧。能够坚持二三十年依赖市场而正常生存的杂志,在我国并不多,《知音》是这其中市场化生存比较好的一个代表。

  杂志是一个典型的内容产品,它的市场价值无疑需要依赖内容的价值。《知音》没有靠出卖版面去获取内容租金收益,也没有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赚取孩子们的书包利润,也没有扎堆于奢华的城市时尚消费,而是靠煽情的感性内容赢得草根民众市场。但是从市场化生存的角度来看,《知音》无疑对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有启发意义的。

  《知音》在此前二三十年的发展中,主要是靠分散的订阅消费集聚成长资本,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符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成长进程。

  “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优质企业的几何级增长,这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发展的基本方式,也应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知音》的上市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升级的重要信号。”

  社会资本能给中国文化产业的不仅是发展的资本能量,也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改善,也包括内容品质的提升和企业责任的建设。如果《知音》还仅仅是为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小企业,只要不违背党纪国法,道德质疑显然很难对它产生真正的制约。正是因为要上市,正是因为它要成为一个大型的公共企业,《知音》的道德危机才会成为公共话题,这样的问题才会对《知音》的发展产生如此大的触动。进入资本市场,这是《知音》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道德瑕疵的文化媒体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的非典型市场化成长的文化企业走向规范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给《知音》一个上市的机会,这不仅会成为知音集团这样一个特定文化企业规范市场化成长的契机,也会给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和信心,这样就会让一大批类似知音集团这样的文化企业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走上真正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也只有如此,内容伦理乃至企业道德才会得到有效的公共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