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源倡宪政及党内民主
转载自《亚洲周刊》作者:江迅 2012.3.18
北京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曹思源,三月五日,即全国人大会议开幕日,接受亚洲周刊访问,谈到推进政治改革时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上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国家宪政;二是党内民主。我们这么多年的改革,没有触动党内领导制度的改革,所以很多方面的改革有得有失,效率亟待提高。”
一年前,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在人大会上提出了“六个不搞”即“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曹思源觉得问题严重,事关党和国家安危,不能不作出商榷。他的文章《六个不搞究竟是何道理?》于二零一一年三月寄给了吴邦国,尔后接受亚洲周刊访问,他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反响,数月内八十多家网站转载。曹思源说,一年过去了,人们都批评“六个不搞”,唯独吴邦国本人按兵不动,既不作自我批评,也不作反批评,委员长似乎无动于衷,于是他不得不再次修书言事。
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曹思源认为,改革的要点之一是党内要允许竞争。竞争是任何国家、机构、团体、党派、企业增强活力、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在二十多年前解体,并非被敌人所打倒,而是自我瓦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内不允许竞争。高度集权看起来似乎很强大,实际上体内十分虚弱,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条件,以致最终垮台。苏共禁止党内竞争是从一九二一年开始的。在苏共前身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提议,通过了不允许党内存在不同派别的决议,并于同年开始清党,近四分之一党员被清除出党、甚至陆续被处决。共产党的这种体制就只许一派掌权,谁掌了权谁就绝对正确。结果苏共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犯了错误,又不能及时被党内健康力量按正常程序纠正,一错再错,死不回头。毛泽东虽多次提到“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但在实际中,仍是容不得反对派和竞争者。
曹思源说:“共产党内不允许竞争的体制,据说是为了增强党的战斗力,其结果却窒息了党的活力,导致慢性自杀。今天的执政党不能不汲取前车之鉴,应当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并鼓励党内合法竞争。在党的领导职务上,实行竞选制是鼓励合法竞争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