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医药股火爆的时候,从容投资董事长的吕俊邀请了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制药博士后,中山大学有机天然药物博士姜广策,专门成立了一个医药投资基金,该基金运做二年后,以明显的大幅亏损导致吕俊、姜广策不欢而散,双方各持一词互相指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事件可能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思考,以下是我的思考。
一,股市投资与产业投资既相同又不同
资产管理公司请一个医药学博士和最专业的医药从业人员,操盘医药行业基金,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基于一种认知:“专业的医药从业人士,能更深刻的把握医药行业的规律,从而在医药股上会获得的良好投资回报。”但最终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做法没有成功。由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纯粹的产业界人士,或者纯粹的企业家是不是必定能成为好的投资家。吕俊、姜广策事件证明答案不是必然。投资的根基是企业,不了解企业,不了解产业,是做不好投资的。但是懂产业的企业家和产业人士,没有大规模变成杰出的投资家,说明懂得产业不必定会成为杰出投资人。在投资这项生意中比产业经营似乎更复杂,在产业之外还需要懂得投资所特有的一些知识和能力。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什么呢?我想也许是对人类心理、资本市场自身规律的理解。
二、资产管理需要什么样的组织体制
吕俊、姜广策,二人一见如故,共同组建基金,但很快有了分歧!事件背后可能反映的是资产管理,不是靠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推动发展的行当,靠组织起一批有才干的人组建一个大规模的团队,可能不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最佳组织体制。资产管理行业最适合的组织体制可能是作坊式模式。所谓作坊式模式最经典的代表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相当于是一个铁匠铺,老铁匠巴菲特凭眼光看一下炉火就能知道产品该不该出炉,一旦火候到位,巴菲特一声哟喝马上出炉。在老铁匠巴菲特吃不准时,他会回过头看看另一个铁匠芒格,不用说话,铁匠芒格已经知道巴菲特想得到什么,此时,芒格会给巴菲特一个眼神,巴菲特立刻心领神会!伯克希尔铁匠铺从来不需要操心人际关系,不依赖于管理制度、没有复杂的管理体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机构,以作坊式的方式经营着并取得世界级成就。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罗杰斯、费雪都是作坊模式。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做为全球价值投资的鼻祖,在格雷厄姆退休后该公司随即关闭,显然公司的中枢是格雷厄姆,巴菲特、以及曾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过的价值投资成功者们,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里面都只是小伙计,格雷厄姆不需要他们参与核心决策。费雪的公司从公开媒体报道看也是一人公司,1931年3月1日,费雪终于开始了投资顾问的生涯,他创立费雪投资管理咨询公司。他的办公室很小,没有窗户,只能容下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罗杰斯压根没有注册公司,一生都是个人投资人。大部分大师都产生于作坊式机制里面。另外,据相关报道,在有美国很多管理10亿美元资金的公司有很多是纯个人决策。这些客观现象证明作坊式组织机制成功率非常高。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作坊式组织体制反而容易产生大师,容易成功,我对此思考后认为答案可能是:
大师都是创立或者继承了某一个确定能赚钱的理论并终身坚持,格雷厄姆提出并终身坚持安全边际理念,他的行为模式终身依存于安全边际。费雪创立了成长投资理论,终身坚持成长投资,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和费雪,终身不走出这个体系。可以看出,大师们终身坚持着一个可以必定赚钱,终身重复着这个理论,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不关心。他们用确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终身不变,不再自己理论之外尝试任何新东西。他们不关心自己理论及相关行为模式之外的任何事情,没有人对宏观经济有兴趣,没有人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感兴趣,他们一生都不忙乱。
费雪的几个重要投资:1955年买进的德州仪器到1962年升了14倍。1960年代中后期,费雪开始投资摩托罗拉,持有21年,股价上升了19倍,不计算股利,折合每年平均增长15.5%。费雪20年才做了两个决策,巴菲特一辈子也就做了几十个决策,而格雷厄姆的决策虽然稍多一点,但他的决策原理、决策逻辑和依据始终是不变的。
这些人都不好战,都不积极地施展自己的能力,技术,而是做出有限的几个很少的决策就奠定了一生的成功。如果一个人本身一辈子只需要做20个以内的决策,那他完全没有必要找第二个人协助自己。
大师们以作坊模式能够成功最大的秘密是,终生信仰、坚持一个理念和行为,把这一个理念转化为确定的行为体系,这个体系又始终以简单为轴心,选股原则简单,决策机制简单,组织体系简单。一切都服从简单原则!大师们的投资理念是单一的、投资模式是简单的,所以他们的组织体系也自然是简单的。然后将其贯彻到投资的方方面面,一切领域,除此之外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大师们可能证明了一个道理,有生命力、正确的投资理论和方法,一定是简单的,一定是不复杂、一定不需要很多人参与讨论的!对于简单才能成功,巴菲特理解的最深,他说: “任何一位卷入复杂工作的人都需要同事。”鑫”宇无限投资机构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它们认为面面俱到、无所不知关注一切是必须的。因此它们没有一个有生命力的核心理论、也就不可能终生坚持一个理论、它们关心所有问题、研究所有问题,必然人手不够,必须需要很多人。一方面,它们的基础理论信仰本身没有生命力,从而内在的缺少成功的逻辑。另一方面因为有很多的工作人员人,必须进行组织管理,人际关系沟通,这样就会增加内耗。投资和资产管理不是人多力量大的行当,依赖于大量的参谋,大量的顾问,往往形不成正确的结论。投资是一种将知识、经验、心理和意志系统的凝聚起来的实战艺术,当你很多东西都依赖于助手的时候,核心决策人在最终拍板的时候是下不了手的。只有核心决策人员本身对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与条件有非常充足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形成果断的相对正确的决策。巴菲特有句名言:“当我有难以决定的问题的时候,我会关起门来站在镜子前面和镜子中的自己商量,而不是请大量的咨询公司。”
现在我认定作坊式的体制是投资管理行业最有生命力的组织体系,当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他的组织体系非常复杂,非常依赖于人际关系和管理,且人员众多,这个公司可能没有前途,真正有前途的是作坊模式。 一大批人进行复杂的组织管理,被叫做现代化的组织体系,对此,我认为那是适合制造业的组织形式,并不适合资产管理。用制造业的组织形式来运做资产管理公司是错误的。作坊才是资产管理业的最佳组织形式。
从吕俊、姜广策事件看作坊式投资管理体系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