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次效应


  一、不同位次的差异

  (1)金银之后,废铜烂铁

  同为金属,真正贵重的只有金银等少数金属。2010年黄金的价格250-300元/克,铂金的价格395-445元/克,白银的价格约4元/克,同为金属的铜只有0.055元/克,同为金属的铁只有0.004元/克。黄金与白银的价格比例,历史值为40:1;2010年是70:1; 而银与铁的价差更是高达近1000倍。

  金属与金属之间本身的物质差异,定然没有这么大,然而价值认同的落差却如此巨大,这就是位次的落差效应。
  

  (2)状元之后,秀才无名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求功名中状元。同为秀才,中了状元以后待遇截然不同,面见圣上,高官得做,甚至还可以娶得丞相之女、尚书千金。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提名是每个读书人孜孜以求的,而位居前三甲的状元、探花、榜眼,最终其地位与成就远高于普通无名秀才,头名状元的光环汇聚效应尤为明显。

  秀才与秀才之间原本细微的落差,因为科举排序而被人为放大,这就是位次的落差效应。
 

  (3)冠军之后,英雄落泪

  我们经常在赛场上看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第一名笑容灿烂,第二名却黯然神伤,似乎只有第一名才是真正的赢家。比如足球世界杯,闯八强、争四强,最后到了决赛,得冠军的球队和他们的球迷一定欣喜若狂;另一支得了亚军的球队,照说也是很英勇的,然而他们的队员会哭泣,他们的球迷会摔骂街,他们的国家甚至还集体陷入黯伤。

  冠军刘翔拍一支广告片价码高达1000万元,这是其他跨栏运动员所无法企及的;尽管他们之间事实的差距只有一点点,但得到的价值认同却有着天壤之别。

  体育赛场的竞争排序效应较为鲜明尖锐,只是几秒的差距,冠军的身价可以十倍、百倍于普通运动员,这就是附加于位次之上的价值落差,也正是位次效应的特征。

  

  二、位次效应

  不同的位次,其付出与回报并非按正比关系增长或者衰减。

  第1名与第10名之间,努力程度相差不多,回报程度却相距甚远;能力的差距也许只有0.1倍或者0.01倍,身价却可以相差数倍、数十倍。

  这种巨大的落差,似乎包含着某种不公平的因素,这就是位次效应。
 

  以奥运会为例——

  (1)基本奖金:

  冠军奖金额=亚军奖金额+季军奖金额。

  中国体育总局颁发的奥运奖金:冠军20万,亚军12万,季军8万;俄罗斯的奥运奖金:金牌35万,银牌21万,铜牌14万;冠军的奖金额度为亚军与季军之和。


  (2)冠军的附加收益:

  冠军除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奖金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附加收入,地方奖金、民间馈赠、广告代言收入等。

  事实上,冠军的附加收益往往远高于基本收益,也正是附加收益的存在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名次之间的价值落差。冠军,也因此而弥足珍贵。

  譬如:冼东妹,女子举重冠军,国家奖金20万,省市奖金50万,民间馈赠价值80万公寓,已知奖金总额170万。

  
  借用财务学观点来评价,奖牌(金牌、银牌、铜牌)获得者的收益率普遍较高,冠军的经济效益尤为突出,其他名次的收益率则极为低下。

  
  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关系。对于冠军来讲,投资回报率可以超越平均水平;对于未获名次或者名次靠后的运动员来讲,其收益甚至不足以平衡成本。
  

  足球世界杯,奖金是这么设置的——

  冠军,3000万美金(第1名);亚军,2400万美金(第2名);半决:2000万美金(第3-4名);八强,1800万美金(第5-8名);16强, 900万美金(第9-16名)。

  假设1800万美金是成本与收入的基本平衡线,那么八强之外的球队就无法在经济收益上获得合理的回报;冠军则拥有令人羡慕的收益。奖金还是只是基本收入,更多附加收入,将进一步往冠军球队集中。

 
  当然,体育竞赛的位次,更大的意义在于经济之外的价值与回报,这里只是借经济数据说明竞争中存在的位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