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即国宝


  齐威王的“人才即国宝”论是不朽的人才战略思想。然而齐国的人才战略应用水平并没达到与“国宝论”同等的高度。齐国在战国时的赫赫大才主要有四人:孙膑、孟尝君、田单、鲁仲连。其中孟尝君是世袭爵位的王族支系,田单是王族远支,孙膑的祖先孙武实际上也是得到齐君赐姓的田氏分支。也就是说,除了鲁仲连外,其余三人都直接间接的与田齐王族有渊源。这个现象并非偶然,因为齐国的用人策略历来都有两面性。

  齐国的两面做法:王族贤才执掌军国实权,如田忌、靖郭君、孟尝君等;布衣士子(包括外邦人)不是灵活性极大的虚职,就是放在稷下学宫做学问。后人高度赞美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但孙先生却指出了两大自由的另一面——稷下学宫的实质是齐王养治学门客。齐国凭借海纳百川的稷下学宫成为战国天下的学术中心,要搜罗治国名士并不困难。然而历代齐王极少启用稷下名士担当军政邦交等要职。而入齐的百家士子也不约而同的以治学进修为目的,往往在进修镀金之后再转投他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