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住建部就公租房户型设计等问题征求意见,很冒昧的给您打了电话,首先感谢您的耐心接听。现在把我的一些意见写下来,一来希望能被更多的领导和群众们看到,二来,也希望政府能给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租房和保障房。
⒈ 公租房的设计核心应该是公租楼,也就是应该重配套,轻户型。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很清楚,设计人员不是上帝,无论怎么设计,40平米的户型,也不可能实现90平米两居,甚至120平米三居的功能和满意度。租房更不是买房,装修、家具等问题,必须被考虑,不可能让租房人每次租房都装修、买家具。而且,对于40平米以下的极小户型,尤其是高层建筑,户户通燃气,简直是纵火和谋杀。而实际使用中,待客、储藏、餐厨、交通、阅读、等等,都应该通过配套来实现。所以,现在每套40平米的定位,其实很尴尬,远不如干脆调整到每套25平米,这样一来,按照使用率72%估算,每间公租房,可以提供18平米的使用面积,有独立卫浴,住一到两个人,足够了,而对于有老人或孩子的家庭,则可以租住相邻的两间,甚至三间。既然承认在40平米的房子里,实现不好待客、储藏、餐厨等需求,那么,在楼内设置公共待客、储藏和餐厨用房,以租赁的形式为租户提供服务,就是一种更合理的选择。具体怎么提供,按什么比例,是提供到每层,还是集中在功能层,应该通过试住来解决,并根据人群的需求不同来实现。(租2间比租1套好)
⒉ 公租楼的设计,应重实践,轻图画。
建议住建部先找块地皮,建一批房子,然后请有实际租房需求,有一定设计常识,并且能够写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来试住,通过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来完善设计,特别是具体“家具、电器、配套和功能”的设计。房子是立体的,唯有结合家具、电器的使用,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这样画一些户型图来征求意见,连公租楼是什么样,有哪些配套,相关的生活问题该如何解决,都没有涉及,实在有点荒谬。一是误导大家公租房是一种私有空间,而事实上,公租房就是租赁房,不是产权房,实现不了私有的目标;二是脱离楼的概念去谈户型,幻想靠一间房来实现生活,脱离现实,设计师毕竟不是上帝。所以,征集设计方案的单位应该是楼,重点是使用率和规范符合程度,以及设计合理性。比如,地上26层,地下2层,地上1层和地下2层是配套,地上2-26层是公租房,每层提供60间使用面积18平米的公租房,全楼租户除了自己承租的一间到三间公租房之外,还可以通过共有和租赁的形式,使用楼下的三层配套用房。需要储藏时,可以按面积租用储藏空间,需要会客时,可以按小时租用楼下的会客厅,需要做饭时,可以按小时租用楼下的正规厨房,需要出行时,可以按人次乘坐班车,等等。当然,共有区域的租赁收入,应按之前约定的规则分配。
⒊ 公租房应取消准入门槛,强调退出机制。
每个城市,都可以把居民根据家庭人均财富和社会人均财富的比例,划分成若干个阶层。现有的规则,把家庭人均财富超过社会人均财富若干倍的称为富人,并且把他们排除在公租房覆盖范围之外,是极不负责,也不明智的。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是105平米,而三口之家居住容积率1.5,建筑面积90平米的普通住宅人均占地20平米。而公租楼,1万平米地皮,可以居住1500户,大约3000人,人均居住用地不到4平米,相比居住普通住宅,公租房节地5倍,相比北京市用地指标,公租房节地26倍,不鼓励省地的政策是可耻的。而且,把富人排除在公租房覆盖范围之外,意味着失去富人对公租房的投资,简直太不明智了。所以,公租房应该是只要申请,就应提供,但要禁止转租,且有空租惩罚机制。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其实非常简单。通过安装拍照门禁,就可以象上下班打卡那样,很轻松的实现考勤记录,而且有实时拍照存档作证,也很容易核对,“交通违章取证”就早已实现了照相实现。建议:对于连续30小时以上外出未归的,要进行记录,对于3天以上外出未归的,当月房租溢价25%,对于6天以上外出未归的,当月房租溢价50%,对于9天以上外出未归的,当月房租溢价100%,依此类推。当然,如果是单位安排出差,可以让单位报销房租溢价,如果是探亲或旅游,每年每户有一个月,可以申请溢价免除,此外则应自行负担溢价。无论穷人、富人,租了公租房,就要自行居住,空租要受罚,连续空租,则应取消租住资格。此外,公租房应禁止留宿亲友,确实有亲友来访需要过夜的,楼下有三层会客用房,可以给亲友租会客用房过夜。对于确系男女朋友关系,实在需要同居的,要每天登记备案。
⒋ 公租房应鼓励公众投资而不是民间投资。
现有政策,都在讲民间投资,而遵循可行性的原则,公租楼则应该是公众投资。区别在于,民间投资,是以民间资金组成实体去操作,从取得土地,到建设验收,再到出租管理,都是民间实体负责,缺点就是市场化不适合保障房,而且国土局也不公开卖公租房用地,最终必然形成权力寻租,而且逐利的本性,也必然导致资本失去诚信,需要公租房的人,反而租不到房。所以,公众投资,才是合理的公租房政策。所谓公众投资,就是政府提供土地,也就是所谓公租房供地计划,然后,每栋公租楼组成一只“公募基金”,比如,一栋地上26层,地下2层,其中2-26层,每层提供60套使用面积18平米(建筑面积26.6平米)公租房的公租楼,按照总投资1.5亿元,地上地下总建筑面积45000平米计算,每平米成本约3333元,包括简单的装修和家具电器,足够了。当然,所需的1万平米地皮,应该由政府来划拨。而1500套公租房,对应着大约10万元每间的公众投资。对于住建部来说,委托银行监管资金,在预算内建成公租楼之后,既可以取得节余部分作为住建部的团队奖励,又可以取得租金收入的30%,作为固定的政府收入,是非常合适的。而对于公众来说,投资公租楼定向基金,收益与公开的租金收入情况挂钩,零风险,当然愿意一边做公益,一边把钱赚。按照每间公租房年租1.2万元,出租率90%,政府以土地入股,分享30%计算,每套可以给政府带来3240元财政收入,如果北京市今年建成30万套,就能给政府带来9.72亿元每年的可持续收入。而所需的300亿资金,则完全不用政府费心,为了分享每年22.68亿元的收入,也为了公益事业,老百姓几天就能把这300亿定向公租房基金买光。一年建200栋公租楼,对北京来说,真的毫无困难。(公租楼的收入,可不光是上面提到的房租收入,因为重配套,轻户型的公租楼,会有3层营业面积,租户存放物品要给钱,会客、做饭要给钱,违约、空租要给钱,享受服务还要给钱。)(政府给租户的补贴,以及额外的租金收入,也要按约定比例分红)
⒌ 公租楼的交通配套和信用交通:
没有好的交通和配套,居住密度高,人均收入低的公租楼,不仅有成为贫民窟的风险,更会导致严重的交通问题。所以,公租楼应该自配班车,按照户均月班车成本100元计算,一栋楼1500户,每个月15万元班车费,养3-5辆公交车当班车,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出行,更可以提供就业。(班车费可以刷卡计次,按次收费)
当然,真想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还是要靠信用交通,把城市划分成若干近似长2500米,宽400米的地面无车社区,为每个社区提供一路环行公交线路(⒈是指每个社区边都能乘坐环行公交线路;⒉每条线路长约6公里,单向运营,10-15辆车即可;⒊由于线路固定道路专用所以有等候和到达信用);再用公交线路把这些社区连接起来,就可以组成城市信用交通网。而且这种信用交通网,还可以给驾车出行的人们提供更畅通的路况,禁左后红绿灯和堵车都会极大程度的减少,没有迎面会车的情况,也让原有的马路变得更宽,更重要的是社区地面无车,解放了很多马路,可以用来停车,缓解市区停车压力。最保守的统计,中国每年车祸死亡人数逾10万,伤残人数逾百万,因事故和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万亿计。推行信用交通,是中国城市化必然的选择。
⒍ 作为非设计专业人员,我的一个公租楼方案:
每层60户面宽3米,进深6米,使用面积18平米的公租房,其中22户朝南,其余38户为东西向。提供了2部楼梯和10部电梯。实际运营中,建议分成单数和双数楼层,两个电梯区,每个电梯区的5部电梯,1部为层层停,另外4部,再分别停靠两组不同的楼层。因为提供了180间公共配套用房,所以租房人的生活会很便利,想做饭,又不想在小屋里用电炊具,那就下楼按小时租厨房;想会客,可以租各种风格的会客室,想储物,可以租储藏室。当然,具体的建筑设计,还是要由建筑师来负责。但是,建议按照德国标准,提供整楼的新风和温度控制系统,先进的节能技术,是绝对应该采用的。
关于公租房和公租楼的若干建议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