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砍补贴 全球光伏市场一损俱损苦觅生机


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德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耗费了政府约50%的绿色能源补贴,却只满足了德国大约3%的电力需求。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能源政策顾问、经济学家厄尔德曼也表示,发展太阳能可能是德国在环保政策上"最昂贵的错误"。在欧洲债务危机阴云笼罩下的德国正在不断下调光伏补贴,甚至有人主张踩刹车。

2010年7月,德国联邦参议院熄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修订案,7月1日后在德境内建造光伏发电系统补贴额减少13%,转换地区(原非电站用地改成电站用地)补贴额减少8%,其他地区补贴额减少12%。到2010年10月1日,补贴额在7月1日的基础上再减少3%。这只是德国削减光伏补贴的一个先声。
今年3月29日,德国下议院通过最新议案,宣布从4月1日起执行一次性削减补贴后,5月起至11月底为止,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将开始按照每月1%的幅度进行削减。这意味着此前业界一直担心的德国大幅下调光伏项目补贴已终成定局。
新的下调方案细则显示,10MW以上电站不再享有上网电价补贴;2012~2013年的新增装机量目标是2.5~3.5GW/年,此后该目标每年下降400MW,到2017年新增装机目标降到0.9~1.4GW;小型光伏系统的发电量中仅有85%享受补贴,中大型系统为90%;大型项目的电价下调速度快于小型屋顶项目,到2016年1~10MW规模光伏电站的上网电价达到6.75欧分/kWh,接近德国传统火电上网电价。补贴逐渐递减的政策,清晰地传荙了德国政府逐步放手,试探并鼓励光伏产业降低成本、自主发展的意图。
光伏补贴削减,进而市场悸动,面临再洗牌。这也表明,德国,乃至欧洲的光伏市场,正从补贴机制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也是一个必然。
Q-Cells的起落生死提前"断奶"的光伏儿
有一家企业与德国的光伏补贴有着不解之缘,因补贴而兴盛,又因补贴之砍削而灭,这就是Q-Cells,曾经跻身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4月3日,德国著名的太阳能光伏企业Q-Cells向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多家进入破产程序的德国太阳能企业中最大的一家,直接影响超过2000个工作岗位。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德国太阳能企业宣布破产,2011年12月是Solon和SolarMillenium,2012年3月破产的包括ScheutenSolar、Solarhybird和Odersun,现在轮到了曾经的行业领跑者Q-Cells。连续的破产反映了目前德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所有这些,是整个市场低迷,产需不平衡的表现,然而,德国光伏补贴的一而再削减,无疑是最大的导火索。
数年前的德国光伏产业风光无限,政府优厚的补贴几乎支撑起了世界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而今,不断下调太阳能光伏补贴,导致了很多光伏组件制造商的破产,担心失去工作的太阳能产业员工还在柏林举行了示威游行。据德国太阳能产业协会警告,政府大幅削减补贴有可能影响光伏产业约10万个工作岗位,整个产业都将面临严重危机。业内人士表示,没有成本和独特技术优势的德国企业陷入困境其实并不奇怪。许多德国光伏企业已申请破产,这引发了亚洲太阳能光伏企业对德国光伏市场分销渠道减少的担忧。现在又轮到大名鼎鼎的Q-Cells,也难逃此厄运了。
近年来,由于世界光伏组件产能迅速扩大,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产品价格下滑,市场竞争加剧,整个光伏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成本控制上不及亚洲地区的美欧企业更是陷入困境。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太阳能至今仍是一个非市场化的、靠政府补贴生存的行业。政府补贴政策的走向和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兴衰存亡。德国政府削减补贴,其实也只是压垮濒临破产的德国光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目前,光伏产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它还不能独立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没有脱离"哺乳期",政府的扶持、补贴政策,有力地"滋补、养育"着这个新生的产业。一旦骤然"断奶",让太多光伏企业无所适从,甚至无自我挽救的余地。这早已不只是发生在德国的一隅,全球的光伏产业或多或少也都存在这一现象。
昔日大市场骤然缩水中国企业无奈折翅
德国的光伏补贴动作,当然绝不只是内部消化,它的影响波及甚远。毕竟,这是世界第一光伏大国,连续7年的世界第一大光伏安装国,这个国家的市场需求能占到全球的一半。其补贴削减,势必导致这一市场需求大幅下挫,甚至萎缩,更有跟风而上的欧洲补贴削减潮,其对全球光伏行业的影响的确不可小觑。
而有着"两头在外"先天不足的中国光伏企业,必然受到它的"株连"。来自德国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新增太阳能光电市场份额的60%由本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占有,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只占21%;到了2011年,中国企业所占的该份额达到60%,而德国企业的份额则缩小至15%。不少企业一度在欧洲市场押有赌注,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现在受此迎头一击,自然叫苦不迭。可以说,补贴大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让他们的神经为之紧绷。
受惠于慷慨的补贴政策,德国光伏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而补贴政策的大幅削减,很有可能将使德国光伏市场步入一个成长倒退或迟缓期。此番德国光伏补贴大幅削减,按照市场研究机构IMSResearch预计,将直接导致欧洲装机占全球装机总量的比重比从去年的69%降至今年的50%。且根据德国政府预期,其今后每年光伏装机将控制在3.5GW以内,可预见的将来欧洲市场需求将持续低迷。
据一位光伏企业人士推算,依据德国光伏补贴新政,以3月9日下调后的电价测算,10MW以下的系统还能有4%左右的收益率,10MW以上的系统基本无钱可赚。补贴减少,意味着德国光伏发电企业成本提高,会减少这些企业对光伏产品的需求,自然影响中国输德光伏企业的订单。不仅如此,德国此举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引起其他国家的跟风。目前国际光伏局势仍然复杂多变,西班牙政府暂停了补贴,英国政府也削减三分之一的补贴,这一系列的动作,将导致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份额下降、供给上升。
出货量的攀升与需求持续下行形成反差,就目前来看,光伏产品市场整体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局面仍很突出。据IMSResearch预计,仅从多晶硅市场来看,2011年多晶硅产能超出需求量的50%,随着2012年、2013年产能的扩张,供需将进一步失衡并达到80%。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增至32.6GW,涨幅为21%,但这一增幅较以往已降低不少。
供需失衡对于包括龙头在内的众多光伏企业来说,意味着毛利率的进一步下探。尚德电力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从一年前的17%下降到9.9%。而晶科电子近日公布其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从一年之前的29%下降到了4.4%。
眼睁睁的市场削减,萎缩,组件与多晶硅价格也一再下滑,企业毛利锐减。无成本优势的企业只有停产、甚至倒闭,而有实力底气的大企业,也不可避免地接受市场受挫、利润见薄。但当然,
光伏人才网这也从反面激励光伏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增强竞争,新一轮的洗牌在即,
1、赢家在哪?被迫转移?主动整合?
德国政府受到2011年太阳能光伏系统总安装量超出预期的冲击,一反过往在年中调整补助,延续2011年在第2季提前下砍补助,接著意大利政府也打算开刀跟进,意大利市场近期也传出,新环境能源部长对于太阳能光伏系统过高的发电成本有异意,令市场担心会影响后续补助下砍的幅度。
对于政府补助下砍最为敏感的光伏组件报价,近期接连出现大幅降价的反应,凸显后续整个光伏产业链恐怕不得不跟进调整,2011年需求不振造成供应链亏损连连,2012年多数业者仍没把握可以有效扭转情势。
2、满目都是一损俱损,似乎难有赢家
德国补贴削减再削减,能否就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未必。补贴削减一直就在质疑、反复中艰难前行着,同时其光明前景似乎还较为渺茫。正如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官员就曾表示,德国削减光伏上网电价补贴的计划并不能解决补贴过度引起的问题,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倒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欧洲市场陡落,光伏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其他市场。美国市场颇有潜力,很被看好,然后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方兴未艾。随着中国太阳能市场的升温,与政策的支持,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待被挖掘,但这尚需时日。尤其短期来看,据业内人士预计,在半年至一年内,光伏新增市场难以弥补德国锐减的安装量,光伏组件价格将面临压力。
这新一轮洗牌,光伏产品价格或将继续下跌,行业整合步伐由此加快。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2月份以来止跌并微幅反弹,但随着国外市场不利影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与盈利能力继续受到压制。光伏企业将进一步加速整合,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
3、纵观全球光伏市场,市场重心或也正在悄然转移
Marketbuzz预估,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传统意义上的非主要国家市场(ROW)需求占比预计将提高至全球需求的32%,高于去年的20%,而欧洲市场比重则将缩减至全球的53%。到2016年,欧洲市场的比重将更进一步下修到仅占全球的42%,而北美和一些亚洲市场的市场将迅速崛起。届时中国预计将占全球太阳能市场17%的比重。
但有国内券商分析师也认为,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预期下调光伏产业补贴,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未来光伏发展重心将逐渐向亚太倾斜,但短期市场及需求无法完全切换。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环比增0.7%,受德国市场抢装影响,对欧洲出口量环比增32.8%。"这说明国内企业对于欧洲市场的依存度还未有根本松动迹象,这一态势短期内仍将持续存在。"
被迫转移?还是主动整合?光伏市场变数多多,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