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低开高走,稳定上扬,最终上证指数涨17.98点,涨幅为0.75%,收于2406.81点,再次站上2400点的整数关。沪市成交量温和放大至1130亿元。在连续两天下跌近7%后,创业板综指也小幅反弹0.27%。
从表面上看,地产股今天的较大涨幅缘于媒体的报道:“住建部正考虑协调、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建立一套保证合理、非投机投资住房消费的长效政策机制”。不过相关报道前天就已出现,而且需要多个部门协调的政策,往往千呼万唤难出台。在中央政府,包括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反复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格局下,房地产的行业总体政策不会有较大的改变。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时期,住建部作为不大,主要是职权有限。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职权多数不在住建部:信贷政策掌握在银监会与人民银行手中,土地的供给由国土资源部决定,税收政策由财政部、国税总局和地方政府掌控,保障房的建设要靠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政府的努力。则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以量换价的格局下,住建部也难有大的作为。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根本矛盾是房价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支付能力。可以乐观地预见,银行将全面提供个人首套房房贷的优惠利率,取代目前的基准利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房企小幅降价售房,但这都不是楼市软着陆的充分条件。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1、适龄人口的有效需求将持续下滑。自2009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开始持续下滑。自1998年起开始的高考扩招将于今年停止。上一个人口出生高峰的顶点大约在1991年前后。这就意味最近几年,20岁左右人口的购房需求将达到顶点。
2、空置房有抛售的可能。前几年中国房价泡沫能持续膨胀,主要的推动力是中国广大富人的资产中,房地产配置比例不断提高。目前房企可以降价回笼资金,房地产市场有软着陆的趋势,但一旦囤积的较多的投资性住房抛向市场,最终形成房价稳步下降的预期,则即使是所谓的刚性需求,也会尽量推迟购房。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可能性虽然不大,却并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财务较为稳健,资金相对充裕,估值也有回升的空间。不过房地产股并没有被显著低估。
上市公司估值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永续经营,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未必符合这种永续经营的假设。一般的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差异并不大。但房企从一个楼盘取得的利润率,未必能够不断复制。2002年,有较多目前市价三四万每平方米的地区的土地,以楼面地价两三百每平方米的价格协议出让给房企。于是到2004年,有媒体公开报道称,有个北京的房企,在上海以约7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售楼后,因为利润过于丰厚,表示从此退出上海楼市。但从2009年开始,一个个“地王”显著提高了房企的经营成本。以市场价取得土地的楼盘,根本不存在暴利。一个告别暴利时代的行业,未来房价看淡,而地价仍未明显下降,估值难以大幅回升。
地产股今天的表现,可能是在更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前,市场存量资金有限,增量资金也不多的情况下,市场存量资金只能选择估值较低,但流通盘不大的板块。自3月29日的2242点以来,累计上涨近160点,从目前的态势来看,A股稳步上涨,成交温和放大,各种利空在股市中都已有较充分的反映,因此预计不仅本轮上涨未到尽头,还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昨天晚上,于8.20美元/股的价格,买进了美国银行,半年前,巴菲特的入股价在7.1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