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是关于为什么中国有两个丰田··:
丰田是日本的公司,
它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
一家是“广州丰田”,生产的车型是,凯美瑞,
另一家是“天津一汽丰田” ,生产的车型是,威驰、花冠、皇冠、锐志、卡罗拉。
这两家一般称之为南北丰田,你说的东丰田,应该是指天津一汽丰田了。
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比如,
德国的大众就是如此,有一个长春一汽大众,还有一个上海大众。
韩国,有一个北京现代,还有一个“东风悦达起亚”,还有一个“华泰现代 ”
日本,有一个“广州本田”,还有一个“东风本田”
日本,有一个“东风日产”,还有一个“郑州日产 ”
日本,有一个“一汽马自达”,还有一个“长安马自达 ”
日本,有一个“东南三菱 ”,还有一个“长丰三菱 ”
日本,有一个“昌河铃木 ”,还有一个“长安铃木 ”
英国的MG卖分两部分给了中国,一部分卖给了,“南京汽车”,叫“MG名爵 ”;另一部分卖给了“上海汽车”,叫“荣威”。
其实,这都是一家的。
为什么要有两家呢?
我想你肯定不知道。
让我告诉你,给你长长见识。
外国人这样做是有心计的,很可恶的。
如果,全部的车型都在一家公司生产,那这家中国公司,将会很快成长,并且也会获得比较集中、完善的技术。
而如果分开的话,让你们谁也长不大,而我最大,这样,我就可以随意的控制你们两个。
而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就是,这样,还能让你们两个自己人有了利益上的竞争和矛盾。
这样,人家就可以永远强大,就可以永远不用有什么们后顾之忧了。
知道吗?这就是分裂,这就是为什么最近西方社会集体为西藏分裂说话的原因。
把你分开来,把你拆开了,让你们产生矛盾,利益上的矛盾,然后,就可以保证你们谁也长不大。
所以,英国的MG,非要分成两个来买,意思就是说,让你们谁也弄不成,纯心给你故意弄麻烦。让你们自己人去打架!!!!
于是,也就威胁不到它自身的利益。
好在现在的中国人也进步了,上汽和南汽,在去年终于合作了,我们总算是没有让外国人的阴谋得逞。
恶心吧,
加油吧,
中国人!!!!
外国人在利益上是不会对我们慈善的!!!!
第二个是为什么中国汽车发展不好··
笔者对于中国汽车的现状有一点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1.浮躁,也许是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也许是国家经济发展过于迅速,使得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民族汽车工业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追赶的地位,为了迅速追赶国际水平,民族汽车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拿来主义,这样做确实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短暂周期内也赢得了一部分利润和好名声,但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思想的弊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首先是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下定掌握核心技术,潜心研究的决心,同时市场形式和国家政策也逼迫各大企业必须加快新品推出(看看每年的新车推出数量和国家排放标准的实施时间就知道了),这样就导致了在核心技术上永远要受制于人。
2.消费意识,诚然,现在的民族汽车工业和世界领先水平还是有差距的,在整体技术水平和品牌上还是落后于德,美,日等国家,但是消费意识的先入为主也使得民族汽车工业举步维艰。例如吉利自主的轮胎防爆控制系统,开发过程有多么艰难可能外行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同是民族汽车品牌的同行,我能想象到吉利人是经过了多少奋斗才开发出来的,但是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引起国人消费者的多少重视,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相反的是国外品牌的重视(不久之后相信国外品牌就能推出一样或者更加先进的系统,这也是我们在自主知识产权上交的又一笔学费)。
3.国外汽车的围追堵截,相信中国的汽车市场有多大大家都清楚,国外汽车不可能放过这么大一块蛋糕,为了利润他们把最好的技术基本都带到了中国,更可怕的还不是这个,我认为更可怕的是他们设下了一个技术圈套,为什么中国的商用车比乘用车更有竞争力,因为我们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就是在西方汽车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的那几十年。在乘用车领域,显然外国汽车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理解他们在乘用车领域使用的是一种“牵羊战略”,不对你封锁,给你提供技术但不是最先进的,在成熟的技术和第1条说到的浮躁心理的共同作用下,绝大部分企业都进入了圈套,不停的使用外国技术,把利润全部给了外国企业,自己留下的只是销售量和产值,当你把手上的技术研究透了,外国的最新技术早已经普遍使用,并通过行业影响力要求技术方面强制走上新的标准,于是你不得不又买他的技术,给他利润,于是走进了一个没有止境的恶性循环(例如中国快速推进的排放标准就不得不说有外国汽车的“功劳”)!
4.专业人才的匮乏,在汽车企业干了两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太少了,经验太少了,在我们这象我这样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已经算是技术骨干了,手头上的事多得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7天都忙不过来,更不要说比我多几年经验的基层领导了。有的时候看见网络上国人说中国自主品牌不求进取,我都觉得很委屈。从进取心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来说,我觉得我们的绝大多数同行没有愧对自主品牌这几个字,我们承受了相对于合资品牌两倍甚至于更多的工作量,薪水甚至不到他们的四分之一,更要面对很多的诱惑(从我个人来说,过年到现在拒绝了三家合资品牌和一个设计公司的邀请)。但是拼命不是就能做好事情的,我们要资金要生存空间要经验,这些并不是靠拼命就能得到的,必须要时间。
对于中国汽车发展的建议:1.企业要塌实前进,埋头建设2.员工要安心工作,多讲奉献3.也请消费者多给点时间,多给点支持,多给点鼓励
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振兴中华?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