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源流考证
我认为,中华的文化源流之一是潮汕文化,潮汕字和音源远流长。 已有根据是:着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潮汕话就是古汉语;而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说潮汕话是古汉语。
我自己收集到的证据现罗列如下:
一.在注解道德经过程中,发现“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句中“歙”的解释颇为艰难。新华字典对“歙”的注解是(歙: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歙,缩鼻也。从欠,翕声。——《说文》。字亦作噏。)很难又准确的解释。而潮汕话中的“歙”就很容易理解,“歙床脚”、“歙椅脚”,其中的歙就是塞住、垫高的意思,这对理解道德经三十七章的意思非常又帮助。是的要塞住或垫高就必须先把椅子或东西抬高。这不由触动我的联想,潮汕人和潮汕语言并不是以讹传讹说什么秦汉以后征服岭南的南迁部队移民或者是什么东进之后五胡乱华逃难人群。因为潮汕话的源流在周朝之前,就连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都已经忘却“歙”的原意,把它解释成为呼吸的缩鼻子。
二.潮汕话:淈浪。这是潮汕话中一句非常多用的俗语。意思犹如中文的画蛇添足。男女皆用。淈字的新华字典解释是:(淈 gǔ 搅浑:“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搞乱:“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但淈字已出离了现代汉语,基本没有人使用和认得。只有研读《道德经》的人才知道在第五章有这么一句话:“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其中的淈的意思就与潮汕话的“淈浪”相合,发音与意思都相符合。
三.潮汕话“相别”其中的别字在潮汕话发音是“别人”,别是相识熟知的意思。现代汉语只保留了识别、鉴别这样的部分意思。而潮汕人的使用则很多,如“不别玉”意思就是不能鉴别玉,也即不识货。而新华字典对于别的解释是:别
bié 【动】
(会意。从冎(guǎ),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其中的“剔人肉置其骨”,就很恰当的包含了潮汕话“相别”的具体含义。
四.潮汕话的意境与古代汉语的风俗习惯极为相似。古代的君王大都自称“孤”、“寡”。目的是取其极端的贬义,说不好则“否极泰来”会带来好运。潮汕人就有这样的民间习惯。母亲骂自己的儿子“短命仔”、“早死仔”“拉稀仔”、……等等都与古代先民的思维习惯相吻合的。
五. 门第的发音,查找新华字典,第字的门槛和台阶意思早已消失不见,而潮汕话则保留着门槛和台阶的意思,至今还用着。
六.古代典籍记载的伏羲有多种写法:伏羲、伏牺、伏僖。这样多的记载,只有潮汕话的读音是一致的,而中原文化的读音则难以保持一致。
七.潮汕话表示袋子是(橐),橐字的古汉语发音是(tuó),也就是袋子的意思。只有潮汕话保留这样的古发音。
八.“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道德经中的语句。其中的籥(yuè )字也只有在潮汕话的俗语中保留。潮汕人说心情不好“籥籥叫”。籥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通风鼓火器上的管子)。
九.傩文化的“傩”字在新华字典里也已找不到起原始发音,其实傩字还有与困难的难字一样的发音。而潮汕话则保留了这一古老的发音。如傩民(现代好于的人民,潮汕发音一致),傩民就好像黎民百姓一样后来演化为被统治阶层,现在的人民,潮汕话古音就是“傩民”。因此傩文化也与潮汕文化密切相关。从潮汕考古出土物上看潮汕文化的历史在八千年以上,远比中原文化的五千年要早。
十.英歌舞,游傩,还有丁维兵考证的“营老爷”的营字实际上就是“赢”姓是商朝的皇族,这也说明潮汕文化的古老。
这种种的例证要寻找还有许多。足以证明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流。加上古代的中国有五胡乱华,对于中华民族实行大屠杀,人都差点杀光,文化和语言的留存则很难保持原汁原味。还有北魏、唐朝、元朝、清朝的等争着都是少数民族,因此汉语的发音及使用习惯就难免有变化。其中最好的例证就是所谓的普通话,京腔就是适应满族人发音而加工过的汉语。研究汉语言的人都知道,唐诗的押韵与现代的汉语不符,这也说明汉语的音和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唯一没有大变化的,保留原有生态的就是潮汕话。估计以后的古汉语研究者,都要研习潮汕话。
潮汕文化的开拓研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