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非理性的舆论“绑架”央企


   2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将其监管的115家央企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向社会公布。这是2011年2月18日国资委首次公布121家央企新闻发言人信息之后,第二次公布相关信息。

 
  但央企所面临的负面新闻和舆论环境并未因此而改善。有媒体调查显示,去年公布的央企发言人热线测试接通率为74%。大部分接电话者都态度热情,但推诿和搪塞者也为数不少。还有多名发言人称,他们目前最大的困扰就是每天接到大量推销电话和垃圾邮件,使这条新闻热线变成了广告热线。这些尴尬和困境再一次印证了,央企正面临着网络时代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
 
  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人们似乎也只对央企的负面消息保持高度的兴趣,甚至有些正面新闻也在网络上被负面解读。这让很多央企宣传部门负责人大为不解,为何公众对他们不能多一点包容?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舆论,是自己的镜子。近年来,随着央企效益的改善和实力的迅速膨胀,尽管央企的贡献在增长,但垄断和腐败问题也时有出现。这在民营企业的员工看来,作为垄断行业的央企所产生的垄断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公共利益,而是作为企业内部福利自行分配。因此,很多在体制外徘徊的人对央企产生了自然的反感。
 
  舆论,也是可操纵的影像。面对舆论的责问,相对于自身管理与经营水平的提升,央企的媒体应对方式也过于老套。尽管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很多央企依然过度依赖于权威的传统媒体资源,对社会化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不加重视,或者有意排斥,致使很多信息不能有效传播。尤其是面对在网络上能够迅速形成舆论风暴的负面新闻,很多企业更是不知如何应对,最终导致“始于讨论,止于沉默”,舆论压力更加难以释放。
 
  显然,新媒体的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还未引起央企的足够重视。在网络互动模式日益创新的环境下,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甚微,一些央企还停留在传统老套的宣传模式上,习惯性地依赖于体制内所谓“权威媒体”的宣传说教。.
 
  以开放的心态善待媒体,主动接受媒体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央企必须调整的思路。央企作为“企业”,决定其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生存和发展,但央企的历史背景和特殊属性又使其必然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央企必须调整心态和传播思路,才能够满足民众对企业改革进程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另外,媒体也需要企业的引导。央企的媒体负责人应当主动为媒体创造新闻点,而不是教条式宣传。要与媒体密切联系,确定本企业的跑口记者,由此形成稳定、有效、快捷的传播沟通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动、快速、公开发布企业相关信息,与质疑者充分沟通,不给谣言和不实消息提供生存的土壤。好在,一些央企已经做出了改变。在笔者接触的一些央企中,有的不仅定期与媒体通气,而且在其公司总部设立了“媒体之家”,室内用于记者写稿、编辑、通话的设施一应俱全。这种做法在方便了媒体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拉近了企业与媒体之间的距离。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媒体,更需要以负责任和严肃的态度报道央企新闻,加强行业自律,不起哄、不散播有违事实的小道消息,要理性、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央企,将央企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积极传播出去。
 
  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说的是本不是虎,这个跟着说虎,那个跟着说虎,最后大家众口一词都认为是虎了。对于进入改革攻坚期的央企来说,我们不能放弃舆论监督给予央企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我们也不希望看到非理性的舆论成为绑架央企未来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