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4月3日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央行及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同时增加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500亿人民币。
据证监会统计,自2002年我国首次对QFII开放市场试点以来,已批准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境外机构的QFII资格。截至今年3月,QFII账户总资产规模达到2656元,其中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74.5%、13.7%和9.6%。据分析人士称,这次管理层对外资的开闸,将为A股带来近4000亿元的增量资金,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对于A股而言将是重大利好。不过A股市场的近期表现却很不给力,近几日一直呈现单边下跌的格局。为啥QFII和RQFII开闸却带动不了A股的上涨?
首先,此次管理层对外资的开闸,能给A股带来部分增量资金,对于稳定信心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些资金何时入市?以什么样的方式入市?这些都存在着疑问。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QFII的获批资金除了流入股市之外,还流入债券市场。即使QFII的资金部分流入股市,就这点增量资金对于A股市场宠大的市值而言,杯水车薪,难以兴风作浪。不仅如此,这些年QFII累计盈利1443亿元,许多境外养老金通过QFII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并取得较好回报。鉴于中国股市现金分红机制缺乏,以及做空机制已经形成(融券和股指期货),所以可以判定,QFII和RQFII最终赚取的是中小投资者的钱,鉴于扩大QFII的入市规模十分有限,故对A股市场的实际作用可忽略不计。
再者,目前A股指数是否能够让QFII和RQFII觉得当前正是抄底的绝佳时机呢?可能鉴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经讲过目前国内蓝筹股极具投资价值,所以国内很多专家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出现“软着陆”概率较大,故A股上下两难,跌无可跌。但根据目前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未来中国经济既有滞涨之虞(通胀高企和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也有金融危机之险。
3月CPI上涨3.6%通胀形势难以乐观,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和PMI(采购经理人指数)都反映出,中国实体经济仍处困境,国进民退正在愈演愈烈。不仅如此,2012年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由于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和地方融资平台不良资产将浮出水面,民间借贷市场趋于崩盘,这会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带来严竣挑战。鉴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我想现在即使对QFII和RQFII开闸,海外投资者也不会贸然入市,既使入市,也只能入的是债市等其他市场,显然抄A股历史大底的最佳时机远没降临。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无论是QFII还是RQFII进入中国,他们一定不会买A股中比B股与H股贵的股票,因为尽管A股市场被人认为极具投资价值,但是几乎A股都贵于B股,另外,大部分A股贵于H股。比如:中路股份A股13.04元,B股0.677美元(约等于4.26元),A股是B股的3倍;氯碱化工A股9.82元,B股0.5美元,也是3倍,初步统计现在41只正在交易的A+B股;几乎都是A股比B股贵。
再看H股:(2012年4月10日的汇率,1港元=0.8121人民币),除招商银行:A股11.69元,H股15.6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2.91元),H股比A股贵9%以上。农业银行:A股2.63元,H股3.29港元(相当于人民币2.67元),H股比A股贵2%左右等少数个股A股价格比H股便宜外(仅约占70只A+H股的18.66%),其余大多也是A股贵,H股便宜(A股贵的占81.34%)。试想,同样质地的股票,QFII为啥不去投资H股或B股,而非要花高价买A股的股票呢?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是QFII短期扩容难给股市带来利好,那么长期以来QFII的相对稳健的投资风险,崇尚价值投资理念,则可能会对国内投资者产生积极示范效应,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是境外养老金通过QFII投资中国股市的成功经验,在当前我国养老金急待入市的背景下值得借鉴。不过我觉得,目前新股抄作氛围依然不退、新股三高发行正在完善之际、强制分红制度亟待出台、退市制度形同虚设、ST公司借壳大门没有关闭的情况下,要想让中国A股市场从投机市转向价值投资的成熟市场任重而道远,绝非引入QFII或开设国际板所能纠正的,这需要各项制度的完善。
扩大QFII和RQFII投资规模充其量只能提振一下股市久跌不振的信心,并不能对A股的趋势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当前A股估值需要重新评估,国内经济形势扑朔迷离,B股和H股股价又远低于A股的情况下,目前点位的A股对海外资金而言究竟能有多大吸引力值得商榷。我想,只有中国经济重新腾飞了,通胀率逐渐降低,而A股市场中制度建设趋于成熟,所有估值泡沫都已挤完毕之后,那么这个市场才会对QFII和RQFII而言是个难以舍弃的“香饽饽”。目前A股还不具备这样的吸引力。
QFII大扩容为啥阻止不了熊市的步伐?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