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晴雨表为何总是失灵


  知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不久前在微博上畅言“中长期全面看空中国股市”,并称“根本理由”是“现在所努力实现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根本不适合中国”,他且指出,中国“将有10-20年衰落期”,言下之意,自然是“衰落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停滞不前,而股市这个“经济的晴雨表”自也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只“可能因政策偶尔发烧”。

  坦率地说,不论专业圈或普罗大众,在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A股屡屡“教训”后,“中长期”或“短中期”、“全面”或“不全面”看空中国股市的并非少数,可以说在论点方面,何兵教授绝不孤独。问题在于,何教授为证明论点所找出的理由——中国将有10-20年衰落期,而股指将因这个“衰落期”的到来而水落船低,却显得很不能服众。

  这倒不是说,每个观察者都看多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都认为所谓“衰落期”绝不可能出现,而是何教授论证的逻辑链缺乏说服力:固然,股市和股指历来有“中国经济晴雨表”的说法,但具体到中国,这个“晴雨表”却总也测不准,也就是说,自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并于1989年创立中国股市以来,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国股市和股指的表现,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并不相称。

  在中国股市的最初几年里,由于股票发行总量受严格控制,流通股总量更少,市场股票资源相对于资金面,处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度出现过“买股就涨”、“捂股就发财”的“鸡犬升天”局面,深圳街头排队买股票的长龙,被炒到疯狂的股权认购证,是许多“老八股”时代股民至今难以磨灭的记忆,而众所周知的是,在那几年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处于争论期,“东海边的一个圈”尚未画出,后来人们见怪不怪的长期GDP高增长率和社会面貌剧烈变化,也都暂时处于休眠状态。

  20世纪末的几年里,中国经济开始提速,社会面貌的变化也开始越来越剧烈,但中国股指却经历了有名的“三起三落”,长期徘徊于1258点以下的“大箱体”。

  进入21世纪,这种“测不准”发展到一个极致,即A股的市场表现与中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变化仿佛并不相干:2000年中国GDP总值为8.9404万亿元,2011年为47.1564万亿元,后者是前者的5倍多,但2011年12月13日上证综指跌至2245.87点,逼近2001年6月14日的点位2245.43点,后者仅比前者高出0.44点;2011年,“减速降温”后的中国GDP增幅为9.2%,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却是全球倒数第二的-22%,被债务危机困扰、几乎陷于破产边缘的希腊,已经破产过一回的冰岛,“泡沫”比中国经济更多、通胀问题更严重的印度,等等等等,其股市和股指的表现均远好于A股。

  不论您是否相信中国官方、或其它方面给出的中国经济数据,只要稍稍理智一点、客观一点,都会毫不犹豫地承认,A股这个“经济晴雨表”对中国经济“体温”是“测不准”的——而且是越来越不准。既然“体温表”失灵,那么根据“体温表逻辑”给出的推理本身,就会显得很成问题,即便最后给出的答案与未来事实契合,恐怕也只能被加上句“歪打正着”的评语,而不会被看作预言应验。

  何兵教授是法学专家而非金融或经济专家,其分析或判断,自然带有更多非专业元素,出现偏差而“测不准”也实属正常。问题在于,10多年来,中外对中国股市、股指,乃至中国经济下断语的专业、准专业人士不知凡几,但他们也接二连三地陷入“测不准怪圈”,“唱多”者如罗杰斯、巴菲特,唱衰者如鲁比尼、章家敦,无不是隔三差五地“算命”,前仆后继地闹笑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被A股这个总也测不准的“晴雨表”所“调戏”。

  那么,“晴雨表”缘何测不准?

  首先,“晴雨表”就根本没有安装在该安装的环境中。

  众所周知,气象观测用的晴雨表,必须安置在当地具有气候代表性环境下,置于特制的百叶箱中,前者是为了让采集到的温度数值与环境实际情况相符,后者则是为了避免外来偶发因素的干扰。联系到股市,“代表性环境”便是健全的市场和金融机制、氛围,“特制百叶箱”,则是完善的市场规范和法治法规,以及稳定的政策,许多国家的股市、股指之所以能成为“测得准的晴雨表”,和它们被置于上述“代表性环境”和“百叶箱”中大有关系。

  反观中国,这两大要素可以说均不完备。

  尽管改革开放迄今已历20多年,但中国经济的非市场化元素仍然偏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作用依然强大,而A股市场虽然规模急遽膨胀,甚至一度成为全球总市值最高的股市,却仍然是一个资金来去受严格控制、本币尚且不能自由兑换的特殊市场,通俗地说,A股即便是一只设计精巧、性能健全的“晴雨表”,却被放置在“空调房”中,“测不准”中国经济的冷暖,又何足为奇?

  游戏规则的完善、政策的稳定,是“百叶箱”小环境保持正常的基本前提,而在这方面,A股的问题却更多:股市“涨太多”,什么“十二道金牌”、“赌场说”便纷至沓来,必跌而后已,“跌太多”,“社保基金入市”之类“暖意”便源源而来;认为股市业已成熟,可以当“摇钱树”、“聚宝盆”了,就能在几年内发行海量新股、解禁股,2010-2011年,A股新股平均市盈率高达52倍,比市场“老股”的平均市盈率(23倍)高出一倍有余,直到最近(2012年3月初)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也有36.21倍之多,而一旦股市门可罗雀,投资者用脚投票,“圈钱”受阻,整个市场暂停新股发行的事,也做过不止一次两次,他如“股指期货”的多次“狼来了”,“国际板”问题的各说各话,甚至国有股减持这样根本性的政策调整,2001年6月14日发布,7月24日实施,10月22日紧急叫停,次年6月23日停止,“生命周期”宽打满算只有“1岁零9天”,严格算起来仅不到3个月。形象地说,就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断去“骚扰”百叶箱里的那只“晴雨表”,时而点个炭炉,间或泼盆冰水,这样情况下,“晴雨表”所反映出的“经济气温”不准毫不足奇,如果准倒出奇了。

  尽管中国A股“盘子”已很庞大,但其在当前中国经济中所占地位却依然是有限的,股市的冷暖往往很难影响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相反,政策的冷暖对股市的影响却总是决定性的。简单地说,即已过了“弱冠”年龄的中国股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政策市、资金市、消息市,“晴雨表”被置于一个装了空调、气候受控的封闭空间,且不断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不说,本身的“设计构造”也仍存在许多不完备之处。

  事实上,不论何兵教授这样的、在金融领域算“业余爱好者”的观察者,或一些大名鼎鼎的专业人士,在凝视中国股指,以致审视中国经济时,往往有意无意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中,即一方面,承认中国经济仍存在相当多的非市场因素,甚至于完全不认为中国经济是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却又用“股市是经济晴雨表”这类典型市场经济的逻辑,来论证中国经济、社会未来走向的兴衰涨落。很显然,倘甩不脱这一悖论,而试图用一只被放在不靠谱环境中的不靠谱“晴雨表”观测、推断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气温变化”,其结果自然也不可能靠谱——或许有时也能碰对,却实在与逻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