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宏—浙商如何面对减税(上)


    最近出版的《浙商》杂志,封面就是“减税”两个大字。笔者仔细拜读了《凌兰芳:我为什么一直呼吁减税》和其他文章,深为凌兰芳董事长们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担忧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也为《浙商》杂志旗帜鲜明地为浙商的健康发展鼓与呼而感动。

    但是,感动归感动,现实是现实,浙商们的呼吁,只能是呼吁,笔者不敢说这样的呼吁一点作用都没有,但绝对敢说其作用微乎其微。浙商们绝不可以把希望寄托在这里,更不可以视其为救命稻草,因为作为政府层面来讲,减税不现实,即使真的减税,也是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如果浙商们希望政府减税而放松了自己对企业的运作,那么,死期一定会加速到来。

    一、不会大幅减税的理由

   (一)庞大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庞大的财政经费。

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计算,我国“吃皇粮”的人数现在已经达到7000万人(不包括全国范围内数目庞大的、由机关开支的“借调人员”、“编外人员”),如果按每人每年20万元(含工资、办公费、出差)计算,需要多少钱? 在医疗方面,高级干部享受保健,不仅医疗费全报,还有水平较高的医生和极好的医疗条件,看病不用像老百姓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排队。医疗改革后,老百姓中有49%的人有病不去医院;29%的人应该住院却不住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几乎得不到任何医疗保障。而高级干部的医疗条件却在不断提高。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指出:国家投入的卫生费用只为20%的人提供卫生服务,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的80%仅为850万党政干部享受,其中,50万人又享受了这些80%中的50%。也就是说,50万人享受了国家整个医疗费的40%。   

    另外,由于官员收入不透明,使得一些贪官在“灰色”中得到保护,一些原本比较清廉的官员也蒙受舆论的压力,没有生存的土壤,迫使他们同流合污,导致贪污腐败愈演愈烈。改革开放后虽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但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退休后还继续拥有秘书、服务员、汽车、司机,直到逝世。因为上行下效,一直到区县级退下来的主要领导,也继续享受原来的待遇。  

   (二)天文数字的“三公经费”需要庞大的经费维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一个统计数字:当时有350万辆公务车,每年耗费3000亿人民币。这些公车的消耗远远高于国家财政对国防、科研、农业、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也足以再建三个三峡工程。到新世纪,公车继续大量增加,2005年我国公车轿车保有量超过了500万辆,每年为此消耗的费用超过5000亿元。这些钱足以解决医疗、教育、低收入保障方面的问题。此外,公车私用已成为普遍现象。公务轿车只有1/3用于公务,1/3被官员家庭私用,1/3被司机私用。如果再加上每年公款出国4000亿、公款吃喝4000亿,又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三)庞大的国防费用,钱从哪来?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肇星说,中国政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费规模。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6702.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676.04亿元人民币,增长11.2%。当然,这还是公开的数据,随着中国周边国际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国防费用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四)天文数字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城市建设等基础工程,钱从哪来?

    全国人大代表毛桂芬对高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她说:“温州动车事故”后,铁路基建投资从此前每年7000亿元的标准,压缩到4000亿。并说:目前国内因资金断链导致停工的项目已经超过1万公里,全行业因停工每月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她呼吁:“对于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应保证资金到位”。其实,涉及到高铁企业的投资,只能说是整个基础工程的冰山一角,如果把公路、机场、码头、城市建设的投资都算上,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

    (五)庞大的“维稳”经费,从哪里支出?

    前几天的《新京报》新闻报道: “河北万名干部下乡维稳确保10月底前无群体事件”,导语及主要内容如下:声势浩大的一场干部下乡运动正在河北展开。2月10日开始,15000多名干部将进驻到5010个村。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他们将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吃住在农村。河北为此支付2.5亿元干部工作经费,并将给这些村子预留共5亿元的项目启动资金。

    河北省一次下乡的维稳活动经费就要这么多,那么全年需要多少?全省境内的维稳经费需要多少?全国有30个省区市,需要多少呢?而且,随着社会治安的进一步恶化,需要支出的维稳经费一定会越来越多。除了谁也无法统计的维稳经费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诸如食品安全检查、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安全费用,正在召开的“两会”《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表显示,今年公共安全支出预算为7017 .63亿元。

    结论:中国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因此,大规模减税不可能,浙商的生存环境将持续恶化。

二、浙商对策  见:浙商如何面对减税?(二)

笔者:企业借的扁鹊大哥 陈济宏
>>>转载请注明
更多分析、互动请参考:陈济宏的新浪博客(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