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 儿尽孝”
清明扫墓的礼仪
曾祥裕(赣州风水养生堂 http://www.zxyfs.com,QQ421184777)
2012年清明节是4月4日,农历3月14。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同时,清明祭扫坟茔、祭祀祖先、“思时之敬”的历史由来已久。
扫墓时供上祭品,焚化纸钱无可非议,自古以来就有“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应时之景。前段时间我到赣州市郊的黄龙墓园帮朋友为家中逝者选墓地时,看到有的墓地上的松柏被爆竹纸钱烧的体无完肤,一片焦黑。由此我想到“清明到,儿尽孝”,切记不要忘了文明祭扫。
我观察到一般人扫墓时就急冲冲烧纸钱和上香、放鞭炮,却省略了清明扫墓的第一道程序,那就是到亲人的墓地坟前,先要培土修墓,拔掉坟地周围的杂草,再观察墓前有无杂土堵住小明堂,以及排水沟是否堵塞;还要留心观察坟墓有无异常情况,如墓地下沉或墓拱开裂以及墓碑色彩变黑等,对这些反常现象要引起重视,因为往往先人墓地受损,先人得不到安息,势必影响阳上亲属的身体健康和财运。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衣着朴素,女性不必涂脂抹粉,家人带上香烛以及供品,不可在墓前杀生,现在时尚作兴奉上鲜花,可选菊花之类(可把花瓣剥散洒在坟碑前,因为有小贩会瞄准你走后立即拿走鲜花又去贩卖)。
二是切记防火,点燃香烛、鞭炮和焚烧纸钱时要远离墓碑以及墓前的石狮子,否则会烧的焦黑。墓地要干净明亮,不可留下焦黑印迹。离开墓地时一定要等到纸钱烧完无明火。
三是儿女在先人的坟前,看到芳草萋萋,很自然地感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养育之恩,难免触景生情心情悲痛,患病在身的人尽量要克制情绪,症状严重者最好就不必上山。
四是全家人可扫墓后聚餐,以素食为主,以此机会互叙亲情。
相关链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到祖先亲人的墓地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培土修墓,祭奠扫拜。清明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至于“清明”二字的由来,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起初它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讨伐,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上歌颂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书·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明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到了秦代,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后来汉承秦制,洛阳诸陵都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节气、伏、社、腊之日上饭。就是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得去陵墓上祭奠,礼仪繁褥,劳民伤财。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公布了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话,使之永为常式”。由于寒食与清明相近,清明又是历来“上饭”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
清明祭祖的传统自古有之。按照儒家的观念,“祭者,教之本也”,祭祀是维持伦理教化、培植孝道的重要手段。恰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庸·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礼论》“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孔子虽然不信“死后有知”、“人死为鬼”的观念,也依然笃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导,赋予祭祀以“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以期达到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的目的。而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也有“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狗猪”的俗谚,以告诫诅咒那些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作者系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