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中型城市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大阻碍。最近两年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扼住了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势头,但是就目前的房价还处高位,正如温总理在全国“两会”结束时在记者会上所言,一些地方房价还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未来市场调控的目标,其实就是让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也就是说,要让房价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
但是要把目前的高房价调整到民众的期望值,既房价相当于普通居民工作7-8年的收入,显然这个目标要想完成并不轻松,弄得不好,也会造成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硬着陆”。于是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3月25日表示,对于如何使房价与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部分城市可以通过降房价解决,大部分城市则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来解决。齐骥副部长给出了一个让房价“回归合理”的新思路,就是让部分城市房价适度下降的同时,也让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待到房价与居民收入相适应了,那么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是大幅增加民众收入目标固然美好,但却是一厢情愿,它很难成为现实。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造成了社会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先富者的格局,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对于高耸的房价要么是无力购买,要么是倾出一家几代人的血汗钱,并欠下几十年的债务。正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过低,民众消费仅占GDP的35%,已经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阻力,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振兴内需市场以减少GDP对出口、投资的过度依赖,但由于受制于居民收入不高而难以见效。
因此,今年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不过提高居民收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连温 总 理也不得不称:今年政府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度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那么我们只能期待,待到这一方案制定并得以贯彻之后,长期困挠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望得到改善,在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不折贬的情况下,普遍劳动者的收入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过,提高居民收入虽然是人心所向,却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目标。目前,我国的企业性质已经呈现多样化格局,占70%以上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岗位在非国有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包括职工工资收入的确定,政府除了按照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线以外,已经没有权力直接要求企业大幅度地提高职工工资。即使是对国有企业,政府在这方面的回旋余地也十分有限。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已经面临生存困境,即使其愿意提高职工收入,恐也会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因此,虽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还未面世,但是我想像得出,这个方案可能会对一些国有性质的企业高管利用自主权给自己确定高工资给予严格的规范,在提高国企职工收入上也能提高有效方案,但对于人数众多的大量国有企业的职工收入提高,其政策力度将十分有限。
就目前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尤其是一线城市)之所以高到远远脱离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一方面是土地财政占了商品房成本的40%-55%,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和抄房者等投机投资势力的投机抄作。所以齐骥副部长于其抛出增加民众收入来适应高房价论,还不如在多建保障房托底的同时,联合其他几个如财政部、央行等部门,把精力集中在如何降低土地财政在高房价中的比重(进行分税制改革),如何减少不合理的投机炒作需求(加大抄房成本),让一线城市的过高房价给过回合理区间,让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及时得到遏制。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的绊羁,要让居民收入一下赶上高房价根本不现实,除非政府开动印钞机,然后把钱发给每个居民,不过这样人民币的购买力将出现大幅贬值。
任何泡沫要想长期稳在那里不破是不可能的,而高房价泡沫需要大量增量资金流入楼市来维系。现指望大幅提高民众收入来维持高房价显然更不靠谱,今年中国GDP定在7.5%,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在回落过程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不太可能大幅度提高职工收入。除非GDP蛋糕重新切割,即得利益群体让出其部分利益,这显然更不可能。其实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两会时看得很透,他认为:“全国七八个大城市的房价如果按照现在每年十几甚至二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发展下去,将来一旦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这对整个经济甚至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的房地产是该让投资投机力量离去,把高房价的泡沫彻底挤干,让其回归合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