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十五)





  通书·乐上第十七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从十七章到十九章,都是在谈音乐,讲了古今音乐的对比。喜欢上网的朋友,大概都有很强烈的感觉。我的一些朋友的博客,网页一打开,都是很古典的音乐,古琴、古筝这些,听起来很舒服。所以前天,我把自己的博客也改装了一下,加了两首古琴曲进去:《渔樵问答》和《胡茄十八拍》。音乐加上去后,自我感觉很舒服,就写了首诗,拿出来献丑,跟大家分享一下:“常伴月色掬清泉,每引春风到家山。荷锄自守三分地,也种人间九品莲。”最近,我又把整理出来的《通书讲记》放在了博客上面,感觉自己守着这一亩三分田,不时有人来看看,跟点帖子,也是很舒服的,就把这首诗放在博客的首页,这里打个广告,希望大家多鼓励我一下。

书归正传,我们还是回到《通书》上来。这一章,讲的是古代圣贤帝王制定礼法的原因。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为什么要制定礼法呢?就是要“修教化”,就是希望把天下的黎民百姓教化好,让人们从野蛮无知,进入到文明的状态,让大家能够和和乐乐,安安静静。那么,教化包括哪些方面呢?这就需要对原文引用的一些专有名词来进行解释了,这一节课,大概都要花在解释这些专有名词上面了。

“三纲正,九畴叙”。以前我粗略看过这方面的书籍,但不是很仔细,“三纲”我知道一些,“九畴”就不怎么清楚了。回去一查,知道“九畴”来自于《尚书·洪范》。“三纲”大家都晓得,说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处理,这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纲要,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如果把君臣、父子、夫妻关系都处理得很好,那么我相信,我们大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都能相处得很好。“纲”,指的是渔网上提网的总绳。不晓得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看别人网鱼、扳罾,抓住三根主要的绳子,把渔网撒下去,绳子一摆,网就张开了,把鱼都圈了进去。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也是如此,只要把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像网鱼一样,把这三根主要的绳索一拉,基本上就没有漏网之鱼了。

这里说,“三纲”要“正”,怎么“正”呢?这就要结合《易经》来学习了。“正”,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君是君位,臣是臣位,父是父位,子是子位……《易经》中的位,我们可以从乾坤二卦当中来体会。君为乾,臣为坤;父为乾,子为坤;夫为乾,妻为坤。乾,讲的是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坤呢,就是要顺承乾,“地法天”嘛!“道法自然”用在人道上,就是为人处事要师法于天地间的这种状态。所以说,“三纲”要正,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了。

“九畴”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从思想文化到社会制度九个大的方面。我在查这个“九畴”的含义时,越查就越感觉到古人有多么了不起!不管是道德层面也好,还是科学知识,乃至于治国、平天下,通过“九畴”全部都体现出来了。在古代,“九畴”是帝王才能学到的东西,是真正的帝王之学。那么,“九畴”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当年大禹的父亲治水,天帝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把洪水治理好的话,我就把治理天下的根本方法赐给你。结果,大禹的父亲没有把水治好,没有得到“九畴”,反而把命都送了。大禹继承父业来治理洪水,做得很好,于是天帝就把“九畴”交给了他。大禹通过“九畴”,开辟了太平盛世。所以,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九畴”是天帝传下来的东西,是关于宇宙自然所有一切的学问,是神授的知识。当然,古人这样提,肯定有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且不用管它。我们现在看一下,“九畴”到底包含了什么。

“九畴”,就是“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福极”。我们还是一个一个地来解释一下。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是自然的五个元素,这五个元素相生相克,我们在讲《通书·动静第十六》的时候,也讲过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五行的学问,在“九畴”里面是放在第一位的。自然世界的来源,物理世界的构成,就是通过五行的生克方式产生的。

“五事”是什么呢?在一些古书的解释里面,加了两个字叫做“敬用五事”,就是说,我们要以虔诚之心、敬畏之心来面对五件事情。是哪五件事情呢?一说出来大家就清楚了,这也是冯老师以前讲过的,就是“貌、言、视、听、思”。冯老师专门对这个“貌、言、视、听、思”讲了很长的一节课,而且是在一个企业里面讲的,企业老总想提高企业文化,增加企业凝聚力,老师就讲了如何“敬用五事”。如果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个方面,我们都能够做到“敬”,在面对社会生活种种事情时,就会做得很好。我们下来后可以好好体会,也可以到书院网站上去找老师当初的讲义,好好看看,其中也有些相面之术。人的内在是可以通过貌、言、视、听、思表现出来的,你的面容很多时候展现的是你的心境、你的为人,通过一个人的容貌、谈吐、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的精神状态,就可以基本上对他做出一个判断。就拿耳朵来说,我们并不能听到所有的事情,听到的,都是我们心中愿意听到的东西;不愿意听到的,实际上是听不到的。就拿刚才来说,还没上课的时候,刘大姐说:“你咋个搞起的哦,连这个消息都没有听到?”虽说我在媒体工作,每天听到的事情很多,但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自然就没有进入这个耳朵。以此类推,其它几个方面也是如此。所以,对于貌、言、视、听、思这五件事情,我们都要用很虔诚、真诚的状态去面对,就是要“敬用”这“五事”。

第三是“八政”。“八政”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政治制度。西方人,乃至于中国近代清朝到民国之间,疑古的思潮都很重。他们认为,中国人所谓的上古时代,不过是传说,是子虚乌有的时代;周朝以后,才进入了文明时代,周以前,都是野蛮时代、洪荒时代。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也说,尧、舜、禹都是传说,感觉是很不真实的。实际上,我们看一下《书经》就知道,大禹治国,采用的就是“农用八政”的方法。古代的中国以农立国,国家以农事为主,实际上,它也包涵了人类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最发达完备的政治制度,也超不出这八个方面!所以,我们的古代文明是高度发达的,对此我们要有信心,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有强烈的自豪感!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八政”。

一是“食”,就是掌管粮食的部门。二是“货”,就是现在的商业部门,主管经济啊交易啊这些。三是“祀”,说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也是需要人来掌管的,比如祭司这种职位。那我们现在有没有这种部门呢?实际上也有啊,比如我们的精神文明办,也是管人的精神问题的。四是“司空”,就是司职掌土安居,是掌握国土资源以及土木工程建设的。五是“司徒”,这个名词大家平常都听说过,在藏传佛教的白教里面,还有个大活佛叫做大司徒仁波切,一般人只晓得这个名字,但是不晓得这两个字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意思。“司徒”是做啥子的呢?是掌教的,这里的“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大司徒就是教育部长。六是“司寇”,孔夫子以前就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司寇”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掌禁的,主管国家法律。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一职时,曾诛杀了少正卯,因为少正卯这个人,扰乱人心和社会次序,孔子是国家的司法部长,有这个权利。后来有人说,孔子是为了压制其他言论,才把少正卯杀了。实际上,虽然我们没有从史书上找到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真正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少正卯肯定是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和规章制度。第七个职位是“宾”,就是礼诸侯、远人,就是接待宾客,搞外事活动的,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要对诸侯和远方来的人进行接待、照顾,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八个职位是“师”,就是军队。  

这个“农用八政”顺序的排列也很有意思,它把“食”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嘛!然后是“货”,大家要交易,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把它们放在前面。但是,一个国家的军队很重要啊,军权很重大啊,为什么放在最后呢?“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在中国古人看来,只有在一切都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才能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们看那些跟着疑古思潮跑的人,他们认为的传说时代的制度,能有这么完备吗?即使放到现在来看,这个制度构架也是很神奇、很完备的!我们的社会不管怎样发展,哪一条可以超越这“农用八政”呢?是不可能超出的。只不过时代变化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们的精神状况变化了,有了很多可以细化的内容,但是无论怎样,都没有超出这“八政”的范畴。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下面是“五纪”。“纪”是什么呢?就是天文历法。它分为岁、月、日、星辰、周天度数。“五纪”立起来之后,我们才能够按照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来安排生活。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又分多少天,这样一套东西制定下来后,才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的生产,安排社会的活动。所以,“五纪”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再下面是“皇极”。“皇建其有极”,就是要建立一个最高法则。一个社会没有“皇极”的话,是很难办的。在历史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不管是民主也好,专制也好,都需要建立一个“皇极”。民主时代虽然是轮流坐庄,但是也必须要有一个庄,不能没有!美国搞选举,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总要有人来坐正,要有个最高的声音通过执政者发出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当中,“皇极”是相当关键的。

下面是“三德”,这就是人的精神内容了。我们生而为人,一定要在“三德”上做好。“三德”是哪三个呢?第一是要“正直”,第二是要“刚克”,第三是“柔克”。一个人首先要正直,正直是为了什么?为了把人做好啊!所谓“克”,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针对不同的事情,如果能用刚的方式做好,就用刚的方式;如果柔的方式能够解决,就用柔的方式。这个地方,体现的还是《易经》乾坤二卦的精神。在《通书》里面,我们反复都谈到乾坤二卦的精神,这里就不做过多叙述了。

第七是“稽疑”。“稽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稽查、落实疑问。对于古人来说,如果牵扯了很大的疑问,这个人那个人都解释不清楚,拿不定主意,那就要问神问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人来卜筮,要用占卜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古人的解决方式。我们看现在发掘出的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的内容。

第八个是“庶征”。“庶征”是什么呢?“庶”就是平常,庶民就是老百姓嘛;“征”呢,就是征兆。“庶征”就是平常的征兆,就是我们平常面对的风雨寒热,要有个预告。比如今年一开年就预测到有大旱,那国家就要做好防旱的准备;如果预计有大涝,就要筑好堤坝,以防患于未然。每一年,国家都要做这样的事情,要有个基本的预测。当然,古人有古人预测的方式,不管是通过占卜也好,还是通过天文历法的推算也好,都要发布一个东西,让大家有所预知。其实,“庶征”就相当于天气预报。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天气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成和人们的生活。

“九畴”的最后一个范畴叫做“福极”。其实“福极”也分成两个方面,一个叫“福”,一个叫“极”。实际上,这是“九畴”的结果了。我们到了春节的时候,都要说喜庆的话,“五福临门”啊这些。实际上,这里的 “福”,就是“五福”:寿、富、康、德、考。长寿,这是一福。大富大贵,这是二福。身体康宁是第三福,每天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潇潇洒洒的,我也许没有活一百二十岁的人的寿命长,但是我过得很舒服,这也是一种福。如果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天都病怏怏地,整天躺在床上,那就不能叫做福。第四种福叫“攸好德”,“攸”有悠远之意,对德性很喜欢,还有一种悠远、绵长的感觉,这是长期喜欢的,不是一天两天凭爱好就算了的。长期喜欢德性,“好德”,也是一种福,这需要对内在之德有所体会后才知道。我们说,现在的娃娃该怎么教育?老师和家长的压力都很大。就我自己来说,只要孩子的德性可以,能够善良地与人相处,那就够了。至于学习好不好,都是她自己的福分,与我没有关系。我教育娃娃,就是这个样子,要让她找到“好德”的感觉。如果这一生到了临终时都无怨无悔,很值得了,按佛教净土宗的说法,就是安然往生,那“五福”就全都做到了。第五种福是“考终命”,就是高寿善终,寿终正寝。

但是“福极”是一对双胞胎,有“福”就有“极”。所谓的“极”,就是与福正好相反的东西。第一极是“凶、短、折”,实际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很不吉祥,还没有长大就夭折了。第二是“疾”,就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第三是“忧”,就是心理状况很不好,忧郁,整天都要找我们心理姐姐来咨询。第四是“贫”,这一点,我自己体会比较深,没得钱就不能办事。第五是“恶”,就是邪恶,很不好的状态。第六是“弱”,性情很弱,精神力量也很弱,也是人生当中很不好的一极。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心理姐姐讲,她遇到一个小伙子,坐在沙发上面对别人的时候,就像小动物一样缩着,不敢面对任何人,心理力量很弱。以上说的就是“六极”。  

我们把“九畴”简单介绍了一下,大家也就有所体会了。这“九畴”中的每一畴,如果我们能够把它说细,进行详细研究,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科,可以写大部头的论文专著。我们古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把“九畴”提出来,以此来治国、治理天下,也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下面就说了,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三纲正,九畴叙”,很有规则、很有秩序地把这个“九畴”的规则掌握好,百姓就能够“大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不仅人如此,万物都是如此的。“咸”,就是“都”、“全部”的意思。  

“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整个社会的教化做好之后,圣人就创造了音乐,来宣扬“八风之气”。什么是“八风之气”呢?“八风”的说法来源于《国语》:“八音以宣八方之风”。“八音”,就是古代演奏音乐的八种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都是用来宣扬“八方之风”的。我们晓得,天地之间有八个方位,东南西北是四个主要的方位,以此为基础,还有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很仔细、很敏锐,八个方向来的风该用什么乐器来表达,都是有规矩的。《吕氏春秋》里面就说,东北是炎风,是火;东方曰滔风,是因为面临大海;东南曰熏风……前几天我们学《坛经》的时候,看到过圆悟克勤的一个公案,他为了解决弟子的疑情,念了一首偈子说:“熏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我们就知道熏风,就是东南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春天、夏天,都是以东风、南风为主,秋天、冬天,比较萧飒的时候,就以西风、北风为主了,飂风、寒风,给人不是很舒服、凛冽的感觉。我们可以好好体会一下四面八方吹来的风,现在的人不怎么去体会,但是古人体会得是很仔细的。比较一下古代和现代的生活,虽然古人物质化的生活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精神上的东西,心理层面上的东西,确实是比我们现代人精细、细腻了不知多少倍。圣人做礼法之后,再创制音乐,就是要让老百姓体会到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之感;宣扬“八风”,是为了让天下老百姓都心平气和。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所以古代圣王制作的音乐,都是很淡雅、和谐的,一点都不伤感,一点都不过分,这个“淫”就是“过分”的意思。

“入其耳,感其心,”这是音乐教化的基本原理。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一个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法门,就是这里“入其耳、感其心”的意思。所以佛教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你念一声“阿弥陀佛”,念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个声音一旦进了你的耳朵,就变成了一颗菩提的种子。所以我们无论到哪个庙子里面去,遇到和尚师父们,都是双手合十念句“阿弥陀佛”。你不要以为这只是人家的一个习惯,实际上,人家是要把“阿弥陀佛”这个声音留到你的耳根中去,为你种下一个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的种子。不管你信不信他,只要这个声音进入了你的耳朵,那你就有这颗种子了。

下面“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只有这种很淡雅、很和谐的音乐才能让人得到心平气和的感觉。淡淡的音乐,能够让人的贪欲之心平缓下来,和谐的音乐能够把我们烦躁的心释放。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内心真正达到“优柔平中”的状态,自己的德性也就会盛大起来,就像一棵树一样,到了夏天就可以长得很茂盛了。

“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通过这种音乐的教育,使大家都可以进入中庸的状态,进而达于天下,就可以达到治理的极致。“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这里的“道”,指的是音乐之道,这种音乐之道与天地相配,就是古代教育的极致。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对于后来的礼法,周敦颐先生也和我们一样,要发点牢骚。“政刑苛紊”,我们现在的“两会”也说了,要改革推行大部制,对于行政不明确的地方,有交叉的地方,该合的就合,该分的就分。所以,政刑应该是很有条理,很宽容,如果不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话,遭殃的就是老百姓。

“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这句话,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况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一模一样。真正的好的古典音乐,现在到底有几个人听?尤其是受流行音乐影响长大的孩子们,他们会觉得音乐越新越好,越怪越好。我有时看到电视里面,有些音乐确实很怪,就那么站在台子上一念,叽里呱啦、叽里呱啦地,念完就完了,真的好怪啊!“代变新声”,就是每一代都有这种变化的音乐。对现在来说,最受欢迎的是港台流行音乐,还有摇滚乐,你看有歌星过来开演唱会,周杰伦啊,刘德华啊,小娃娃们好疯狂哦!但真正一场古典音乐,又有几个人去听?免费的门票都没得几个人,没有办法啊,社会变迁到这个样子了。周敦颐先生用了几个很贬抑的词汇:“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说到“妖”,我就想起以前看到的麦当娜、迈克·杰克逊这些,真正是有“妖”的感觉啊!你看杰克逊,整形手术都不知做了多少次,卸妆之后你再去看,真正有种妖且怪的感觉。那么周敦颐就说,这些音乐,都是把人的贪欲导发出来,或者是增加人悲乱的情绪,还让你不能自止,没有分寸没有度。单纯的摇滚乐,其实也有发泄的功能,但是你如果不能自止,唱歌发泄还不够,还要吃点摇头丸什么的继续发泄,那就完了。

“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这个话就说得有点重了,把社会阴暗面和叛乱都归结到了音乐上。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过,但实际上也不为过,因为很多事情就是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我们修养如果不从点滴的变化入手的话,你不断放任它,到了后来就会把控不住。就像一个太平时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达到了的;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在人们不经意之中,逐渐地就形成了。人的德性的培养,也是这样子的。德性的败坏,也是从小的地方开始产生变化的。一旦到了质变的时候,就算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所以,要改变,就要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净土宗说,你要想到极乐世界,你就要从一句一句念“阿弥陀佛”入手。如果你“阿弥陀佛”都不念,临终的时候突然想到极乐世界去,又怎么保证临终时能够保持正念呢?所以平时就要注重念佛功夫的积累。

“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下面是个感叹,也是总结。当然,我们倡导恢复古礼,不是要大家都遵循古礼的仪式,见面就磕头作揖,也不是穿件汉服就叫恢复古礼了,我们真正要恢复的,是古礼的精神,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心平气和,对自己做到心和,人际关系要做到和睦。所以后面总结了,如果不恢复古礼,不改变妖淫的乐风,就想谈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会与古代礼法的精髓越来越远,要想做到天下大治,就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