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始实施“云端计划”


  重庆开始实施“云端计划”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在开幕式上讲话。 记者 罗嘉 摄

   2010年4月初,“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建。重庆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云端计划”正式启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宣布,在3年内,重庆将基本建成中国最大的离岸和在岸数据处理中心。这个计划在重庆叫做“云端计划”。“端”就是各种电子信息终端产品,“云”就是通信的核心数据中心。

  当今世界第三次IT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数据处理的能力作为一种服务商品,得以广泛流通和应用。云计算产业由此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美元级。为此,世界各国竞相发展云计算产业,美国政府成立了云计算工作组,日本建立了云计算特区,同时惠普、宏碁、华硕、微软等跨国公司也正抢占全球云计算资源配置和终端生产的战略制高点。

  2010年国家高瞻远瞩,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极大促进了我国新的移动通信和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以及云计算的研发和产业化,全国各地云计算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大力实施“云端计划”,在云计算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重庆信息产业发展正在从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出发一路向上,从终端产品向服务外包和数据处理拓展延伸。而信息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成为重庆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一环。 伴随各种各样的“云”出现,云产业的崛起壮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重庆正在大力推进“云计划”。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重庆致力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抢抓云计算的发展机遇,实施“云端计划”,建设智慧城市。所谓“端”,就是打造网络终端产品的制造基地,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打印机、监视器、平板电脑、3G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服务器、路由器、存储器等通讯设备,重庆已有一定规模,到2015年将形成2亿台(件)的产量、1万亿元的产值;所谓“云”,就是打造云计算数据处理基地,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于全球客户服务,建设国际离岸数据开发处理基地,二是基于国内服务需要,建设在岸的云计算基地,三是基于智能重庆的需要,建立全市云计算应用基地。到2015年,我们的目标是形成100万台服务器的规模。

  重庆市长黄奇帆演讲:云端计划与重庆经济转型



  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高层互动峰会在重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出席峰会并作主题演讲,结合重庆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重庆的“云端计划”。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按照会议的主题,我就重庆的云端发展计划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所谓“云端计划”,一个是云,一个是端,云就是以云计算为中心体系的网络体系,网络建设,网络服务。那么,任何网络服务总要通过通讯设备来支撑,终端产品来实现。当然,我们的云端计划就是一头发展云计算体系的网络,一头推动网络终端设备制造业,也包括网络通讯设备的制造业这两部分组成。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端计划有了长足地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三年前,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刚发生的时候,重庆政府和美国惠普确定了一个计划,雄心勃勃的计划,就在重庆建一个5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基地。一年以后,我们跟王振堂先生,宏碁董事长又确定了宏碁也在重庆这些搞4、5千万台笔记本电脑,进一步地跟华硕也确定了华硕落地重庆。再进一步这个过程中,我们跟思科,作为通讯设备制造商,把它的通讯设备几百万台服务器、路由器、村存起或者交换机放重庆在生产。几大品牌商云集重庆,与此同时,占世界92%制造产能的ODM代工企业,包括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和硕等等,它们都云集重庆。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叫做“4+6”十大厂商积聚重庆。现在,现在已经形成的概念是什么?大体上去年生产2500万台笔记本,今年预计生产5000万台,力争应该到6000万台,因为我们事实上目前每天产能在20万台,365天没有休息的话,可以到7000万台,所以我们留有余地,5、6千万台,估计明年就可能、7、8千万台,14年前后到1亿台。与此同时,今年还会生产3000万台打印机,彩色喷墨打印机,还有5000万台监视器,这也是终端产品。同时,还会有一些平板手机,或者其他的一些器械。另外,我刚才讲到,还有几百万台服务器、路由器、通讯设备、交换机这类的。

  所以,大体上说,今年的重庆会生产1亿台,包括笔记本电脑5、6千万,如果算上打印机服务器,就1亿台,明后年会生产2亿多台终端产品。大家要知道全球产量是多少,如果手机去掉,因为手机有10—11亿部,我们讲网络的终端产品手机不算,大体上6亿多台笔记本2亿,平板1亿,打印机1亿,显示器也有1亿多台,统统算起来6亿,重庆将是未来世界终端产品1/3制造地,这个产业积聚度已经形成!这个意义上,重庆如果有泡沫,重庆如果有不测,会让世界的网络终端产品市场出问题。所以,重庆现在这个产业的发展已经为全球的重要的电子产业的制造商、运行商,服务商关注。大家奇怪为什么三年西部会形成这样一个模式,这样一个规模。除了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重庆直辖市的国家的扶持政策之外,很重要的,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一个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模式,的这个胜利是模式的胜利,如果不在这个模式创新,按照一般的常规两头在外,来料加工搞笔记本电脑家零部件原材料全世界运到沿海加工,再卖到全世界,这个模式沿海可行,但是内陆不行。

  因为,要把零部件、原材料2500公里,2000公里运到内陆,时间成本都是问题,内陆一切优势都被抵消。所以提出一个模式,垂直整合。只要在重庆准备大规模生产的产品80%零部件要本地化。这个80%本有三个级别,首先是这个零部件的物流运费80%,这个产品是结构件运输量大,附加值不高,但是有了运费,把80%运能部分首先实现本地化;然后把电脑1000小零件80%本地化,最终应该实现的电脑零件附加值80%的本地化。因为有时候零件就那么这个,附加值高,在外国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最终要实现附加值的80%的本地化。目前,已经让500个零部件厂商落户重庆了。可以说已经把运能的80%完全实现了,估计今年年底会到700多零部件商。当然,如果进一步地液晶面板、硬盘这些高附加值的高技术的零件也在重庆造,附加值80%也会实现。

  这不是哪个人的吸引力,是模式的吸引力!谁都会觉得这个模式反而是加工贸易微型曲线,产业链都在重庆,不是中国组装的模式,制造要把零部件从头到尾造出来,才代表中国模式。从劳动力利用角度,拉动角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我们这个产品出来以后,1亿台件,2亿件到重庆,如果都往沿海走,从大海到世界,总共多2000多公里重庆到沿海距离,出项物流也是问题。我们改善重庆到上海到广东、深圳的出项交通费用,效率,成本这些事情以外,很重要的打通了重庆了陇海线往新疆,往俄罗斯、欧洲的通道,我们叫做渝新欧大陆桥。这个通道从来都有,铁路从来都有,为什么以前不怎么能够利用呢?因为涉及到六个国家。每个国家海关把你货物检一下,这个国际通道就被切断了,每个国家铁道部门都有一个铁路运行时刻表,你这个火车跨国运行没有统一的运行表,就被切断了。就会快车也会变成慢车,12天可以开成22天。欧洲大陆桥的形成不是花1000亿修1万公里铁路,不是硬件,是涡旋一个贴息。我们用一年多时间,跟德国、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5个国家海关包括中国海关一起形成了安智贸的海关协议,按照欧洲的说法,就是安全智慧、自由贸易的协议,用中国话讲,便捷通关一卡通,一路过去1万多公里,六个国家路路通,不重复关检。同时跟六个国家铁路部门商量了一个运行时刻表。那是六国统一的,叫五定班列,定起点,定终点,定路径,还有运行时间和费用。有这个平台以后,欧亚大陆桥通了,所以重庆成为中国内陆的桥头堡,把大西洋搬到重庆边上,可以直通了。从沿海到欧洲,40多天,重庆过去12天,如果急,走飞机贵,走轮船慢,走火车最好,沿海到欧洲都可以到重庆,到欧洲。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在是两头流,可以向

  第三、劳动力的模式。重庆的农民工,因为户籍改革,因为各种服务方式变化,使笔记本电脑信息产业基地打工的农民基本上等于城市工人。作为城市工人跟我作息时间一样,小年夜回家过年,年初六,初七上班,重庆工人97%都上班了。对生产力竞争来说,你愿意一年干十个月,两月不生产,停了,要么装库存销售,要么放弃市场,我两个月不生产,也不要流动资金,但是也不卖产品。合理不合理呀?

  我记得去年十月初,沿海都停了,突然看报表变成20几万,等于一年300多天,可以多3000万台,我想哪儿来的?后来开小会,一琢磨,沿海都停了,都拿到重庆,而重庆劳动力充分得很。

  这三个模式是端计划成功的原因。我们端计划已经为所有在座的共识,我相信重庆笔记本电脑的基地包括网络通讯终端打印机,其他设备一定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一定的影响,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去年11月在行立一个会议上,讲了一番话,说“中国有一个重庆,在金融危机期间无中生有突然在西部出现一个巨大的产业转移的基地,上亿台本电脑的产业基地。它们那些模式可以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竞争所借鉴的”。

  云计算还有一个“云”,云和端关系,可是说是身体和灵魂的关系,精神和物质,一个人没有灵魂,身体就是行尸走肉,但是没有身体,只有灵魂,也会变成孤魂野鬼。云和端什么关系?大家今天看云计算产品,看到的就是一堆端,看到的无非就是笔记本苹果,终端产品,通讯设备服务器、路由器或者一些交换机一些图案,懂行从端功能表现知道里面的云的逻辑,云是看不见,摸不着,就是信息流。这个意义,云和端,如果没有云计算这个体系的发展,没有过去十年,我们因特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这些终端就是堆铁疙瘩而已。

  但,有了云以后,每个终端不管手机,还是平板,还是笔记本,还是其他的,都变成了有灵魂的智能机器人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终端是永恒的,不可能有一天说不要终端了,就变成一个芯片往脑子一装。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发展端的时候要注重云这个体系。

  从重庆政府来说,我们政府自己不造云,也不会直接去推动一个一个云的投资建设,我们是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一个云发展的政策体系。

  从发展的要求来说,布局来说,我们框架是三个板块:

  智慧重庆,智能城市这个范畴中的云,重庆教育系统云教育,或者交通系统云交通等等。

  重庆作为内陆中心城市,云的体系不能为重庆本土服务,应该是可以辐射,可以为全国某些专业系统形成某个云专业的体系覆盖全国,为全国服务。这就是中国国内在案的云体系,主要就是每个数据库为全国服务。

  也寄希望于重庆成为整个世界云服务的组成体系。全球来说,现在数据处理的外包在过去十年欧美的跨国公司差不多有百万台量外包到亚洲。据我们40万在日本,60万在印度、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等等。我们国内目前是零。

  这不能说是一个遗憾,因为日本地震,又断电,核事故以后,又出现电力故障,所以现在到日本发展云时代的离岸数据处理,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忧虑重重,增量不多,存量是不是要搬掉,都在研究。

  我们觉得在没有进入云时代情况下,世界的网络体系有百万台进入到亚洲,那么,到了云时代的话,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十年内是5倍、10倍增长,如果5、倍、十倍增长,欧美外包亚洲的量可以到一百万到五百万,甚至一千万。有这个量,重庆向做电脑,要么不干,要么就干世界的几分之一。这件事,我们就提出搞他一百万台。如果是全球外包到亚洲500万,我们1/5,或者1/10。

  我想说,这个计划是一年前制定的,去年就写进了《重庆政府的“十二五”工作报告》,大概地方政府把这个事情写到人代会报告的,可能很少,因为这件事儿很悬乎,大家还是很超前的概念。我们经过一年多努力,目前跟大家签单的服务器制造的数据中心现在是1.8个基价,18万服务器,估计今年年内会有30万台服务器的规模的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展开。当然,建设有的可能今年完成一部分,有的可能明年才完成。

  这个量有多大呢?大家有一个常识的比较,用一个大家一听就明白的概念来比较,现在的北京2000万人,200多万企事业单位,所有手机、座机、网络终端电脑用户以及200个台企事业单位的各种通讯数据处理的内在要求,全部服务器20万,如果重庆真要有30万台服务器量出来,或者目前已经定下18万服务器做好,等等几个北京市或者1.5的量。重庆现在服务器支撑是多少,6万个!为了这么一个体系发展,一下子到30,涨5倍呀。

  大家也会问,你这么搞以后,就是搞一堆铁疙瘩有什么用?大家要明白,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可能有上游、中游、下游,每个环节有几十,几百,几千个企业在里面各吃一块,形成食物链,他是一个互动的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总有一个链环,纲举目张,把它串起来,你造房子推下来,还有服务从上游走呢?中间有一串,就是数据处理中心。这块建设如果上去了,上游推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重庆通讯枢纽建设,下游会推动软件开发,推动工作内容,服务内容的开发,还会推动机架厂房,各种各样的硬件服务制造的开发。还会推动电力、智能各种配套系统开发建设。

  我们当然不会只干一个活,肯定会把一个产业链一起推起来,而且产业链就是在互动的时候,才会真正形成我推动你,然后你长大一块又推动我,我长大一块再推动你,产生一个共振。

  这里边,你同样七个环节的一个产业集群,你先发展重庆的智能,重庆的云,还是先发展为全国服务的在岸的各种各样专业的云,还是发展为国际服务的?我们走了一招,出其不意的棋,就是为世界服务,你跟世界服务,就是跟世界顶级服务商,包括惠普,包括腾讯,包括微软,思科,你想得出来的,都在这个圈里。所以你首先抓制高点,制高点打下来,其他都是顺流而下,一气呵成的事儿。

  当然,干这个活的时候,首先要抓住为什么中国过去十年,亚洲一百万台服务器,中国是零呢?因为我们WTO游戏规则的时候,定了三个口径,外国服务商不能有执照,合资,不能控股,那些内容数据从安全角度还要经常检查。那些外国跨国公司自己的数据机密转到你这儿处理,再出你要检查检查,还不能叫你来管,我还不能控股,还不能有执照,算了!谁都不来中国。这件事儿,我们努力了一把,从与时俱进的角度,从中国更为开放的角度,这个领域也有开放的游戏规则,需要修改,需要推进。所以,重庆这样成了我们国家离岸的云计算数据处理的一个试点地区。

  离岸的外方可以有执照,可以有自己的数据处理,我们也不会顾虑你的信息,这样,大家放心。当外国的跨国公司来了,他们来不仅是示范,而且在功能,在组织上,在服务方式上,都会带来给我们新的理念。我们自己搞国内的东西也会在制高点想得更透,所以这个模式,显然取得了成功。也因此这个国际云计算会会到重庆来开。我因此今天便成了一个发言人。我相信重庆这些工作推进以后,2015年,我们搞百万台的规模是可能的。

  我们从以下方面努力:

  1、通讯的反映时间,通讯费用价格,通讯的带宽要足够。但是你量大,所以,也会吸引三大巨头,中电信,移动更好地服务、投资更多钱投光缆,改善环境。你叫我投资,如果市场定单小,谁都不会来,你磕头也没有用。我们已经跟三大电信讨论推进。

  2、当然要电力。如果搞5万服务器,要5万千瓦,当然跟电网公司买电,你搞百万,就要百万千瓦,高一个自备电网,3毛的电,还不赔本。所以有时候大的项目反而摊薄成本,反而容易配套。

  3、七个层面的产业链,各种食物链的上的企业互动的招商引资吸引。就像我们笔记本电脑没有品牌上哪来代工商,没有代工商又哪来零部件商,又没有零部件商怎么让待工商,品牌商不生存得安逸。所以是共生共荣。这个方面讲,把招商组织管理协调好。

  4、要有针对性,实际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条件。把这些事情能够搞好,当然也包括把中央给我们特殊的有针对离岸的数据处理基地上的各种独特政策也把它用好。

  这些用好,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大的项目。大家有时候看到它,一个是眼球睁大,第二也会猜疑,我们说银行大而不能倒,这是不对的,是对政府的绑架,对社会的绑架。大而不能倒,最后导致社会政府帮它赔钱,这和犯罪差不多。的确世界出现过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大家也在反思。如果企业大而无当,也会翻船。但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产业链的积聚的集群,这个集群大一点,资源优化配置,成本相对降低,这种情况下“大”是所有企业家兴奋而愿意群居一个基础。重庆将是按这个模式,这个方向把他们的云端产业搞好,通过云端产业的发展,最终调整整个重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把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比较傻大黑粗的产业结构调整为能耗低,附加值高一点,科技含量多一点,核心竞争力强一些的产业,为整个重庆成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做出贡献。我就讲这些。

  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高层互动峰会

  布局云应用 重庆实施“云端计划” 建设智慧城市

  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 今日举行高层互动峰会

  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3月22日开幕 快去“云”游

    黄奇帆谈云端计划与重庆经济转型 称将“云计划”做到世界级规模

    实施“云端计划” 建设智慧城市 全球IT大佬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