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亚通简析


  这是一位怡亚通股东对怡亚通的分析,本人觉得分析到位,全面,特帖在这大家参考。谢谢这位怡兄的分享。

是换股还是继续持有怡亚通,是压在中小投资者心中的一块石头。为了搬开这块石头,有必要从怡亚通的经营模式、战略规划、发展动态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A、 怡亚通的经营模式:

怡亚通招股说明书披露:所谓“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是指本公司在不断拓展及深化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即纵向专业化)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系统、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和高效严谨的风险与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供应链环节尽可能的渗透,使企业能尽可能的把非核心竞争供应链环节业务外包给本公司(即横向一体化)。

具体说,怡亚通“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是由客户订单需求开始,范围涵盖并贯穿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间经过运输和仓储,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

简单的说,怡亚通的经营模式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供应链环节提供服务,收取服务费。



B、怡亚通的战略规划:

怡亚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而每一项具体业务则由一个专业团队对口完成。希望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四流合一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系统。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介绍,一站式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具体可以分为:

供应链服务:其中供应链服务又分为广度供应链服务和深度供应链服务。(物流服务)

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准金融)

供应链地产:公司在上海、深圳、长沙、大连等地建设自有供应链基地。(商业地产)

我个人理解的怡亚通发展战略是:以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供应链地产为核心,打造一个“四流合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

通俗的说:怡亚通的战略规划是:“四流合一”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



C、 怡亚通的发展动态:

关于怡亚通的发展动态分析,依据公开信息资料,按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供应链地产的顺序简要介绍如下:



供应链服务的发展动态:公司成立12年来,依托遍布全国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广度供应链业务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公司董事长周国辉说:为了实现年至少50%的增长目标,怡亚通从2009年开始从广度供应链往深度供应链进行转型。

公司深度供应链业务的扩张,在全国各地建立功能齐全的平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公司提出的“380计划” 发展迅速(力争3至5年,在380个城市建立供应链平台)。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动态:目前怡亚通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金融政策和资源,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怡亚通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下属公司已经挂牌(怡亚通宇商小额贷款公司)。近期,怡亚通宇商网又推出的“宇商现货质押融资平台”,并且与国内最大的工商银行合作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高效率短期融资活动的创新平台。

怡亚通原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是在代理进出口业务时,会为进口客户代开信用证,为出口客户垫付出口退税。为有资金需求的供应链上的客户垫资,这些垫资行为的利率肯定要高于银行利率。另外,怡亚通在为国内客户提供结算配套服务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结算资金暂时停留在公司账户。由于公司业务量巨大,这部分资金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司的投资收益是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于报告期内交割所产生的收益,其变动时由于其交割汇率与合约汇率差异所致。公司在过去数年中均有可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收益,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提供广度供应链业务时,是经营中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一环。

公司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有严格管理规定的。在广度供应链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有实际贸易背景,不是交易性和投机行为,属无风险套利。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强烈,客观上为怡亚通这样具有准金融性质的公司提供了机会。使怡亚通成为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潜在受益股。

说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模式新,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深度供应链服务业务和供应链金融这两点上。其中供应链金融是体现怡亚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而深度供应链服务业务和供应链金融正是现在怡亚通转型的主攻方向,并且已经取得可喜成果。

对怡亚通供应链金融重要性的详细分析,在这里不作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供应链金融的分析文章看看。



供应链地产的发展动态:怡亚通秉持整合、共享、创新的精神,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及卓越的服务能力,将供应链地产优势与怡亚通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优势完美结合,独辟蹊径,开创了供应链地产服务的全新境界。

据公司公开信息披露:怡亚通上海供应链基地于2009年9月落成启用,地处上海金桥开发区,毗邻众多世界500强及国内外名企,集商务办公、产品展示、研发基地和现代化仓储于一体。公司正在建设的大连、深圳、长沙、洋山等供应链基地,总面积逾3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