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煤大县的农业转型路


  在山西乃至全国,襄垣县以产煤大县闻名遐迩,跃居全国的经济强县。如今漫步在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县城街道上,高楼林立,名车川流。这个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资源大县,发展指数和发展水平均名列前茅,在全省96个县、市(不包括辖区)中先声夺人,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经济强县,农民的收入情况又如何呢?作为县里的各级政府官员,为农民增收又做了哪些工作呢?政府提出的“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村村无闲人、户户达小康”真正得到落实了么?在山西转型跨越的大背景下,该县声名在外的大棚经济成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走基层记者深入该县,进行了调查走访。

  县长冯俊义的十个为什么

  2009年初春,伴随着一纸调令,冯俊义告别了“青椒之乡”——长子,来到襄垣出任县长。襄垣县不仅以“煤炭大县”著称,同时也素有“上党粮仓”的美誉,该县总人口25万,其中农民就占到了19.6万。过去在长子县主抓农业生产的他,当然关心更多的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在这里他发现襄垣街上跑的汽车很阔气,然而,襄垣老百姓的房子没有长子老百姓的房子盖得好。可以说,长子农村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两层楼,襄垣农村的房子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房,从这一个方面反映出两地农民经济水平的差异。长子种菜的多,打工的多,理发的多,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挣钱,那么襄垣县的农民怎么样呢?

  上任伊始,他做了一个调查,该县19.6万农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然而真正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只有40%的群众,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在平均的时候把富人的钱给大家分摊了,大量的农村、农民还没有富起来。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他在夏店村搞了一个调研,该村有540个劳力,300个有事干,不管是打工、开门市、还是做其他的,都有事情做,但仍然有240个劳力在从事传统意义上的种植,挣不了大钱,更别说发财。就拿种玉米来讲,一年下来,刨去工钱和成本,基本上不挣钱。老百姓一年365天,基本上是种两天收两天,捎捎带带管两天,加起来就五、六天时间,剩下360天就没事干。一亩地打上1000斤玉米,一斤玉米卖上七、八毛钱,再刨去成本,也就挣个二、三百块钱。算算账,一年干了5天活儿,5天时间赚了这么多钱,平均一天四、五十块钱,也还不错。假如能让农民每天都能挣到四、五十块钱,又是一个什么概念?于是,他找来农行和信用社同志统一了意见,并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前瞻性地提出了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十个为什么。

  一、农民为什么穷?

  老百姓富不起来,我看就穷在闲散劳力太多、闲散时间太多,没事干、没钱挣,找不到产业,不知道该干点什么。“穷”的繁体字怎么写?一个宝盖头,下面一撇一捺,然后一个身体的身,右边一个弓箭的弓,意思就是一个人在家里,舒服地躺在床上,弓着身子。你说天天躺在床上,那还能赚了钱?那肯定穷。农民几千年来扛一个锄头,就那一块土地,自从美洲引回玉米来,就一直种到现在。每年春天种,秋天收,不承担多大风险,不需要多大劳动量,不需要多动脑筋。没有风险,投资又上不去,时间也保证不了,这就是我们农民富不起来的根源。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赚到钱?那就得把那些根源都刨掉,就得搞点风险投资,每天得找点活干,把365天都用起来。所以说,给老百姓找一条出路,找一个产业,让老百姓天天有事干,天天有钱挣。

  二、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把所有农民都转成市民,让襄垣的劳力全部去打工,这显然不现实。这就要求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既然要在土地上做文章,那就要思考今后的农业怎么发展,看清我们农业的大方向往哪走。所以,要寻找一条符合当今社会农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沿着这条路走,才能避免失误。

  那么,什么叫农业产业化?怎么就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具体说,农业产业化有五个指标,即: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规模化是这五大要素中最为关键的一条,规模化就是一片一片,成千上万亩甚至几万亩连成一片,甚至一个县全部种菜,成为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后,社会化服务来扶持,这就叫农业产业化。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市场经济已经搞了20多年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两个等式:规模=市场、市场=效益。国家农产品信息网上有农产品价格表,每天都在滚动播发。全国各地的老板每天都盯着那个蔬菜价格表,关注着全国的市场。今天哪个地方缺了货,价格就上去了,然后立即联系货源,立马就把钱赚到手了。

  长子的设施大棚菜是4万亩,从没有出现过卖不了的问题。现在我们种的菜需要倒到长子去卖,路费每斤得花近一毛钱,然后收的时候再便宜上一毛钱,一斤菜两毛钱就没有了,比人家的效益就低。

  没有规模哪来的市场?没有规模哪来的效益?所以说,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这样才有可能去闯市场。

  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观点的实践错误性?

  如果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这个口号去实践的话,不是百业兴旺,而是百业萧条,什么也发展不上去。全县必须瞄准一两个产业去做,这样才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住市场。全国都知道襄垣有什么产业,全国的老板都往襄垣跑,老板多了价格就抬起来了。一个老板都没有,你去找到人家门上,价格怎么能上得去?

  五、“换人换届换目标”思想的劣根性?

  今年农业部门下了很大功夫搞试验,看看襄垣到底适宜发展什么产业,而且是全县农民都能做,让全县人民都能致富。寿光的大棚菜之所以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就是人家换了多少任书记县长都没有变目标。我们搞农业也要这样,目标一经科学论证,就要用一定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全县人民的统一意志,大家都去想、都去做这一件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六、什么是优势论?

  我在北京学习的时候,农业部的一个专家讲,山东、山西、河北在一个纬度带上,是全国最佳设施农业产业带,不论是气温、日照情况,还是土壤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发展反季蔬菜(棚化条件)。再往北走成本高,再往南走气温高。        

  咱们和寿光是一个纬带,为什么寿光能做好?这是天时。我们之所以敢干,之所以干这个一定比其他地方做得好,也是因为天时。从全国来讲,海南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东北没有;东北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海南没有;我们这里蔬菜上市的,他们两边都没有。我们现在就是要打这个时令差、抓市场缺。海南那边的菜长得很快,但品质不好。我们这里四季分明,种出的菜品质好、口感好。比如说种植青椒。长子的青椒是全国出名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气候和地理条件好。我们这儿和长子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地利。

  有了天时、地利,再加上这个产业一年两季,前茬青椒,后茬北瓜,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然后我们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看哪个更赚钱更适宜,再进行调整。前茬挣5000,后茬挣5000,一亩地一年种好并且市场没什么大的变化的话,就可以挣一万块。

  七、什么是饱和论?

  为什么要提这个观点呢?我们现在吃穿住行什么也不缺,市场上什么也可以买到,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买到,但总体上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一个产品是趋于饱和的。山东、河北、山西这个纬度带上,有的地方认识到这一点,有的还没有认识到。认识到了的就在抓大棚、抓反季节菜,但是如果大家都上来搞这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转型了。

  八、什么叫整合资金办大事?

  整合有这么几块儿,财政的钱要向老百姓倾斜,要向这个产业倾斜,这是一大块儿。第二块儿,是科技经费。第三块儿,是交通、水利、农机等方面的资金,都要捆绑使用,用于园区的基本配套设施建设。第四块儿,是积极争取省农财处的资金。最后一块儿,是农民手里的钱。这五大块加起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就是一个大投入,投入在这个产业上那就一定能产出效益来,这叫整合。还有一块儿钱,就是银行的钱。只要符合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是这个产业就给贷款,大家必须围绕一个目标转,这样才能形成声势,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九、要注意工作的前瞻性。

  一个产业的兴起,同时还需要一个配套产业。什么配套产业呢?养殖业,主要是养鸡。鸡粪是大棚最好的肥料,猪粪、牛粪都没有鸡粪好。一亩地上四、五万鸡粪就行了,基本上不用什么大的投入。这就叫配套产业,叫内部循环。我们搞一个产业,要形成产业化,是一项很系统的工程。第一个环节是种子,第二个环节是育苗,第三个环节是科技服务,第四个环节是经纪人,第五个环节是加工业。这些事情都需要我们提前有预见性的提出来,然后在工作中抓好落实,从而逐步形成产业化。

  十、什么叫咬定一个目标干下去?

  前面讲了九句话,九九归一,归到一个目标上。我们提一个响亮的目标:“户均四亩棚,人均一万块”。一亩大棚挣一万块应该是轻松的,一户种上四亩棚,人均增收一万元。如果说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每一个农民人均增加一万元,达到1.5万元,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每家一年有四五万块钱的收入,看病、上大学、买小汽车都不成问题。但是,这个目标肯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发展大棚蔬菜,发展大棚菌业,最终实现一个“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天天有钱挣,村村无闲人”的目标。

  大棚战略的后勤保障团

  为了真正让农民实现“学农业科技、做新型农民、建美好家园、过小康生活”的理想,各相关部门是如何做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首先采访了该县农业局局长王德宏。

  王局长介绍说,为保障“棚海”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天因春忙临近,局里几乎80%的人员都在为“棚海”忙碌。他们除从外地请来专家外,局里还为辖区内的8乡3镇一个园区各配备了一名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为具体说明所做工作,王局长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们的发展模式为“2+1”,即引导农户每家有两个春秋棚,一个冬棚。政府要做的事情是,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把蔬菜种植连成一片,先为农民进行水、电、路三通,然后是一个春秋棚所需投资4000元,财政补贴3000元,冬棚个人投资2万元,财政补贴1万元。只要是进行蔬菜种植的向银行进行贷款,菜棚建好后,对每颗青苗补贴0.15元。为保障青苗供给,县里还投资了3座现代化的智能大棚来进行育苗工作,并进行质量保障。农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常年和农民在一起,对农民进行指导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跟踪包干到蔬菜上市为止。为保障蔬菜销售,县里投资了冷库来进行储存,以便流通掌握市场的价格涨跌,每个园区就是一个合作社,有农民经纪人组成的销售团队在进行销售。个人种植面积到100亩蔬菜的,政府一次性补贴10万元。目前该县已形成了12个园区,占地约4万亩,每亩地可解决1~2名劳动力就业。为保障灌溉设施用电,县里都做了具体安排,并打了深井,架设了线路。该县共有59万亩耕地,蔬菜种植一项要发展到8~9万亩。当谈到今后政府的扶持方式时,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农民扶上马送一程,但却不能让农民一直躺在财政的床上睡觉,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当好开路先锋。来自2012年县里三级干部会议的资料显示,他们打算在原有基础上新建设施蔬菜园区80个,总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500以上示范园区6个,建成智能化育苗大棚3座,蔬菜市场2个,冷库3座。当谈到农民的增收情况究竟如何呢?王局长惬意的说让记者在采访中多到园区去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求,并把他们的建议带上,以便更好地解决。次日,记者在古韩镇政府会议室感受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关于《2012年古韩镇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的培训课程。培训对象除了农民以外还有镇政府及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授课人来自长子农业方兴公司的专家,培训的内容为“生贵式大棚建设定值前操作规程”,时间从2月29日到4月15日都做了相关安排,根据时间段不同分别为:地锚加固、起垄铺膜、插架扣棚、打孔、取苗定值等。

  来自该县电力部门的资料显示,他们今年围绕实施农业工作主要有五项: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调产项目,为15个种植蔬菜园区安装总容量为830KVA配电台区8个,投资15万元。二、为农村6个蔬菜大棚用电台区架设低压线路25km,更换了容量为300KVA的配变。三、投资400万元为45个村进行了路灯亮化和7个村电气化建设发行。四、投资360万元,解决了农村由于用电负荷增长、配变过负荷、配变老化、线路导线线径细、电压质量差、林带区线路绝缘化改造,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五、向上级争取到了2010年农网改造项目,总投资2714万(其中:台区线路设备1884万元;户表集抄表改造830万元。涉及53个台区的改造及2万户居民户表改造)。通过改造后实现了县城四条10KV线路互供,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更加亲情化、人性化。

  据县水利局宋副局长介绍,近年来,襄垣县用于农村水利设施投入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打井、找水眼、提供泵站、管道安装及调水等项目。目前已在园区打井300余眼,下属的11个水电站工作人员全方位来服务蔬菜水利设施建设。去年一年宋副局长带领局里相关人员下乡时间长达3个月之多,不分昼夜奋战在第一线,全力保障蔬菜供水,这些日子善福乡郄家烟村正在规划园区,他们在忙于打井工作。总体来说该县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配不均,为解决这一情况,他们采取尽量使用地表水,适量开发地下水的策略。他们也派出抗旱服务队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相关信息,目前园区用水已进行了全覆盖来保障农业调产项目的顺利落实。王村水利站郜站长说,他们站里共有两个人,却管辖着17个园区的蔬菜灌溉,且这17个园区分别位于17个行政村,工作起来的辛苦和困难可想而知。可对于19岁参加工作至今已55岁,一直在王村镇工作的郜站长来说,村民的一声“老郜”,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他的交通工具过去是自行车现在变成了摩托车,这么多年每天就这样穿梭于水电站和乡村之间。据了解,这17个园区现有136眼井,仅冬棚就占地2000余亩,今年又先后增加1200亩大棚,配套56眼水井,这56眼井要在20天内完成,为的是不耽误农民的灌溉所用。眼看即将退休的他在跟记者的谈话中,一直强调,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又有工资保障,正赶上了县里让农民增收的大好政策,因此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县里的蔬菜设施建设出把力。

  大棚内外的农民情绪

  农业蔬菜设施建设至今3年时间过去了,农民的增收情况究竟如何呢?他们又在具体想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当记者到达善福乡赵家烟村的万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蔬菜大棚井然有序,一座占地近5亩的机井焕然一新。今年61岁的郭中堂正在地里翻田,不时有拉肥的农用车进进出出,一派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郭老汉告诉记者,他和女婿李靖现在共承包了17亩土地种植蔬菜,去年仅青椒和北瓜每亩的收成就在3000元左右,这主要是县里的政策好。正说着,村里书记也正好外出归来,他叫赵正明,今年63岁,听说记者在采访,他欣然接住了记者采访话题,他说:“以前村里灌溉要到两公里外的邻村拉水,现在多方便啊。而且农业专家还常年和我们住在一起,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专家的跟踪服务,我们的心里踏实放心啊。”随后记者又来到了王桥镇东山底村的智能大棚。大棚里约50~60人正在忙碌着青椒育苗。一位干活的村民说,他们在这里每天的工资有40~50元,这几天正忙育苗,平日里以种菜为主,收入不次于在工厂上班的人。园区的另外一个智能大棚里是种植花卉的,村民在忙着收获蝴蝶兰装箱外售。外面尽管寒风凛冽但大棚里的温度却温暖宜人,金钻、白菜掌、乌巢厥、心愿草等花卉在竞相开放,这里所产花卉主要销往郑州及本地市场。在古韩的永丰智能大棚里,正在指导工作的宋师傅说,一个长80cm宽50cm的盘架上约有105个小口要进行无土栽培,为保证出苗率,他们进行了单双株撒种子的办法。村民每装一盘0.40元,每人每天装100余盘不是问题,约40多元的工资,整个大棚现育苗有280万株之多,成活率按80%,每斤青椒按2元计算,这个大棚一次的育苗就产生500万元的经济效益,育苗期约需要50多天,因此除供应本地市场外也对外销售。不过不同的是本县的农民享受0.20元的青苗补助,育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春秋大棚。崔家庄村过去从事开车的范师傅说,他家里种了一个冬棚两个春秋棚,去年和媳妇干了一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7万元纯收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秋棚的一季青椒两季西葫芦,就带来3万多的利润,冬棚里的茄子收入4.5万元,一个冬棚相当于两个春秋棚所产生的利润,是过去大秋作物的几十倍收成。这一切都是冯书记好,党的惠民政策好,投资一个冬棚约需要6万元,政府扶持4万元,个人仅出2万元,最后政府还一个冬棚奖励1万元,利润确实不错。范师傅打趣地问记者:“你说这买卖能不能干?不用找活不用外出没什么苦恼,有政府的保障,技术人员的指导,自己出点力气就挣钱,值了。”正在冬棚里给茄子打叉的倪海岗说:“去年一年设施蔬菜就为崔家庄带来400多万元收入,全村人均增收5000多元,过去村里有煤矿,现在煤矿关停后我们不靠煤,同样富。”

  据了解,2011年,襄垣县以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398元,增长15%。“惠农稳县”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插上腾飞的双翼,同时也为农民找准了增收的路子,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

  转型大势下的农业结构调产,调的是势气,调的是上下齐心,调的是领导干部的决心,最终换来的是农民洋溢的笑脸。放眼望去,襄垣这个煤炭大县里“棚海”之浪波涛翻滚,农民用欢声和笑语谱写了“上党粮仓”春华秋实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