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韶,还有一个传说:当年舜领导着队伍与蛮族人作战,战争总是没完没了,于是改用礼乐教化,一曲韶演奏完毕,战场就成了舞场!呵呵,可见“韶乐”魅力之伟大,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古书上的的确确是写着“止干戈而起舞”的字样的,但是不是真的倒是不一定。就象一只脚的“乐正”倒底是不是一只脚呢?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我们知道“韶”的含义中有止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平和之意,也就够了。
“武”呢?也就是武王时的音乐。在孔子看来,武王同样也是圣明之君。“吊民伐罪兴正义之师”,在孔夫子看来是绝对正当的,也是合理的。但是总免不了血流成河,免不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忍。反映在音乐上,同样的也不免存在那种肃杀之气。所以孔子说: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说的是乐,但绝不止于乐。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信念。孔子无法直接的评价武王之事,《论语》的编辑者也作不到。于是通过乐的比较,间接的表达着对战争的厌恶,这也是与当时所谓的“春秋不义战”的形势是分不开的。儒家的传统中,并不绝对反对战争,对“正义之战”还是支持的,但不能掩盖心里面对战争本身的厌恶。这有问题吗?也许吧。
关于韶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