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海静安区公寓大火、造成58人死亡而被免职的原静安区区长张仁良和副区长徐孙庆,都已双双复出。去年6月被免职的张仁良,在遭免职五个月后、去年11月,就复出任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今年1月更进一步兼任中共喀什地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网引述上海市国资委网站1月10日的公示信息报道,徐孙庆则是在日前复出,担任上海市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副总裁。发生在2010年11月15日的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火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火灾暴露出静安区官员监管不力以及渎职等问题。张、徐两人的火速复出,因此在网上招来议论纷纷。(2012年2月8日中国经济网)
关于受过问责被免职官员复出的问题,早已引爆了网络舆论。而按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的逻辑思维,把免职官员统统“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问题官员复出,原静安区区长张仁良和副区长徐孙庆并不是第一人,也不可能会是最后一人。
2009年6月,记者就经济适用房土地被开发商建成别墅一事采访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逯军质疑记者,“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随后,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已被停止工作,深刻反思、接受调查。2011年1月,媒体披露逯军已于2010年3月份恢复工作,还在原来的工作单位任原职,分管后勤。
……
有人认为,表面上看被免职官员“复出”是出于传统官场规则的人情味,是“被冤枉后的正当平反”,而且其背后还有着“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的深层次焦虑。新华网主持开展的“如何看待免职官员复出”调查数据显示:多达97.3%的受调查网民认为某些免职官员应该终身禁“仕”;被无数媒体寄予重望的“免职官员复出程序应公开透明”则仅获得了2.7%的受调查网民的认可。
应该说,“免职官员应该终身禁‘仕’”的观点确实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极端。就中国当前的干部管理与评价制度来说,受了免职等处分的官员,并不等于就一定被剥夺了其“为人民服务”的权利,而只是说明他已经不适合在原来所任的职务而已。设若已经查清了问题、也承担了相应责任,再让他们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也并非无不可。但问题是,这一切都应当根据公开透明原则,公开其复出理由和程序,并获得党内和公众的认可。
《人民日报》曾发文章称,尽管“不是所有舆论指责都合理合法”,但是要增强干部复出的说服力,消解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力,就必须打消来自公众的各种疑虑,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干部复出,就必须增强免职官员复出的规范化、透明化。否则,既失去了惩前毖后的警戒作用,也容易伤害到民众的朴素感情,更容易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这种既不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免职官员究竟该怎样复出才能获得公众的满意和支持?我想,这是当下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性大问题!
(李吉明2012年2月9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