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基金,强势迸发


  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201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伊始,市场迎来了进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文交所,迎来了一波猛似一波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热潮,更迎来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明确支持,无疑为艺术品基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根据雅昌网统计资料数据:截至2011年11月18日,国内近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成立了超过70支艺术品基金,除去2支已到期解散的,基金初始规模总计57.7亿元。其中,进入《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的2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56.5亿元。现有的艺术品基金中,有43支为艺术品信托,规模总计49亿元。另有2支在发,预计发行规模1亿元。除了信托,余下的艺术品基金绝大多数为有限合伙型,另有一支以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存在,即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规模1.5亿元。

  作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心,北京也当仁不让成为中国的艺术品基金中心。在进入《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的20家基金公司中,设立在北京的超过半数,达14家(包括母公司在外地、但基金公司设在北京),其余的分别位于上海、深圳等地。

  艺术品行业本身原只属于小众群体,而且相对封闭和神秘。信托网数据研究中心胡斌认为,2011年6月以来,CPI指数一直在6%以上,而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5%,月均仅0.3%,投资者的资金面临着严重的缩水风险,投资理财需求非常大。投资者之前主要的两大投资渠道均面临巨大困境:股市,2011年年初到现在,上证指数从3300点跌到了最低2400点,跌幅近40%;房地产,自2010年初以来,国家一直严厉调控,甚至很多房地产信托也遭到了严令禁止。大量的炒房、炒股资金只得寻求新的生财之道,于是,艺术品顺理成章便成了继房市、股市之后的又一个投机与投资平台。

  梅摩指数的创始人之一梅建平教授认为:“中国金融资产匮乏,艺术品在全球历史上表现出的升值能力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当他们“来到门口”,发现艺术品投资门槛其实很高,若碰到“假拍”或者是“拍假”,损失比其它投资还要大很多、但对于这些单纯侧重于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而对艺术本身还并没有深入了解的投资者需求,是否能有相对专业的机构提供服务?这也是艺术品金融化出现的原因之一。用一个不算恰当的比喻,中国艺术品市场本来都是一些中医在操作,他们凭借的主要是从业经验和眼力等;而艺术品基金的出现好比是西医,用一套相对客观、可量化的科学的方法,建立管理框架、操作技术和法律机制,解决了原有的一些难题。最终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市场发展。理论上,艺术品基金经理人应该具备金融专业、美学专业和艺术史专业等各方面素养,基金经理并不能纯粹以金融手法进场炒作、获利了结。是否能组建和管理好一支专家团队和基金经理团队,解决人才储备和利益输送问题,决定了一个基金机构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成功率,是对他们管理艺术最大的考验。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一家基金机构是否想做成"百年老店"。”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发布的2011年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中介绍,“目前优质艺术品投资的财富增值效应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承认。艺术品可以作为财富第三极在房地产和股票之外成为资产配置的另类投资也日益形成共识。而艺术品价格之高使个体的投资收藏行为逐渐被边缘化,机构收藏和基金收藏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纷纷登场,而大量的机构资金和基金资金入市又必然会抬高成交价格。越来越多涌入市场的艺术品基金成为高价推动力,他们需要一些指标性的成交价格作为标杆,为其持有的其他藏品开创增值空间。就此形势而言,投资人乃至专家可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学术标准和价格判断,需要新的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以保障其物有所值和防范风险的需要;另一方面,流动资金的盲目性和投机基金的逐利性又必然会造成局部混乱和失序,造成相当数量的无效投资。

  如果说最近五年以来艺术品交易价格的大幅上扬体现了作为资产配置的艺术品从旧富向新富的转移,那么今后艺术品价格的上扬将体现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从私人持有向机构持有或基金持有的转移。这第二波的价格上扬预示着艺术品将承担新的文化功能,将拓展新的增值空间。与之相关的,我们也应当建立新的学术标准和美学标准来支持市场形势和收藏要求的发展。”

  另有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如果在个人资金投资当中,5%投资于艺术品,也就是有3万亿元的潜力。而2010年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刚刚超过500亿元,不到3万亿的2%,还有98%的艺术品市场投资潜力。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递增,这些庞大资金的拥有者也成为很多金融机构和私募艺术基金的目标客户,对照西方艺术品基金的发展经历,可以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已经开始走上了西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长之路。

  与此同时,艺术品基金的出现,也正在改变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随着艺术品市场价格飞速上涨,传统藏家日渐有心无力,包括艺术品基金在内的机构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导力量。

  民生银行开国内先河,首只基金运作期间又恰逢世界金融危机,因此受到海内外艺术品和金融投资业的双重关注。根据民生银行网站公告,该基金最终的年化收益率达到12.75%,也就是说,投资该基金的客户2年后净收益超过25%,远远高于一般的理财产品,可谓交出了一份相当可观的答卷。而民生银行也借此成为国内第一家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艺术市场的对接也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隔行如隔山,金融与艺术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对涉足艺术品基金仍然有着重重顾虑,这种模式并未得到大规模效仿。甚至有知情人士称,民生的这只基金所募资金仅有三成投资于艺术品,七成投资的仍然是证券市场,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一只真正的艺术品基金。

  艺术品基金的真正爆发始于2009年,保利文化携手国投信托以及建设银行合作发行了“飞龙艺术品基金·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信托计划”。该产品计划募集资金规模4650万元,期限为18个月,产品一经推出,便得到了投资者的热情踊跃认购,仅3个工作日就销售完毕。在此之后,大量艺术品信托开始出现,并成为艺术品基金的主流模式。

  相较于西方成熟的艺术市场,艺术产业在中国被忽略,甚至遗忘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中国的艺术基金尚处早期,但这却是一个好兆头,尤其是大部分基金都着眼于投资精品的中国艺术品,而并非只眷恋西方艺术家作品。中华文物学会理事长王定乾对艺术品基金前景的判断很有代表性:“未来市场整体发展看好,但短期需要审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