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会成本的发散思维


      机会成本的概念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对稍微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来说。但是,是否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将机会成本的概念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却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了。

   如果要对机会成本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还有一个边际机会成本的概念,因为较深,在此我们不必赘述。这里我主要针对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其应用简单地做一些说明和举例。

   比如说,摆在你面前有两种饮料:蒙牛优酸乳和伊利纯牛奶,你会选择哪一种?我相信,如果可选择项足够多的话,答案会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现在的选择只有两种,蒙牛优酸乳还是伊利纯牛奶?

   如果是一个医生或者营养师,他可能会从这两种饮品的营养成分来做出选择;如果是一个时尚的年轻人,他的选择可能会受到这两种饮品广告宣传力度和各自的包装设计的影响;如果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更可能会从这两种饮品的性价比上做出选择,他会使他花的每一毛钱的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做出选择之后,我们就会面临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你选择了前者,就得放弃后者,选择了后者,就得放弃前者。总之,二者不可得兼。在有的书上,此类情况解释为边际替代率,即两类产品相互替代。

   我认为这里也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解释。假定产品存在差异化,你喝了蒙牛优酸乳,就无法获得伊利纯牛奶的营养,这相当于你放弃了吸取这部分营养的机会。因此,我认为,机会成本的概念在于机会,而不在于成本。也就是说,机会成本归根到底就是说你为选择A而放弃了选择B的机会,至于期间有没有产出实际的经济成本,并不重要。在消费领域,大致是此类的机会成本。

   再举个生产领域的例子, 比如说,你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多年来贵厂一直专注于生产高品质的女士黑丝袜。忽然有一天,潮流变了。爱美的女性开始喜欢上了红色丝袜,而且潮流似乎一发不可收拾。此时,作为老板的你,是选择继续坚守在黑丝袜的阵营里等待潮流变回来还是见风使舵,积极加入这股潮流之中?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哲学的味道,但我们现在只讨论其经济学意义。我们抛开艺术、审美等等问题,单从经济学上考虑,答案会是什么呢?答案会很复杂,是否改产,需要考虑贵厂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改产后的盈利能力,生产A或B哪种更能带来更多的利润。

   此外,这里还需引入一个弹性的概念。如果贵厂对市场的变化应变能力较差,改产的可能性不大,就可以说贵厂的供给弹性较小。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固守原有阵地,将重心放在进一步开发市场上。

   生产的机会成本相对于消费来说,问题要严重些。消费最多买了不适合的东西,或者物超所值。但如果生产了不合时宜的东西,那么造成的损失则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会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生产领域,对机会成本的重视要高于消费领域。当然,投资类消费不在此列。